2021年3月12日 星期五

導師742_四下。第4課甲骨文

 

幾點說明:

1、籠統名為「甲骨文教學」,實則金文、篆書、隸書都有可能入內,不再另外強調。
2、我的教學以「趣味、邏輯、好聯想」為主,學術性或嚴謹度並不高,盼家長見諒。
3、和學生解說時,若有疑難未解處就照實說,並將查到的說法、以及我個人意見都提供出來,讓大家互相激盪、思考。
4、本學期新嚐試:將我所查到、較為認同的資料一併附上。

1. 農
辰和石器有关,上面的厂符就是和石字上面的符号一样。那么“辰”就是一人双手擎起一块巨石,读音和“沉”一样,沉重。这个可能是其本义。“振”就是手举起巨石又抛出扔下的动态,引起振动。“震”就是如同巨石从天而降,使大地震动,可能是地震,可能是巨雷引起的大声响动。‘辱’是举起石头压住了自己的手,是一件羞耻的事。褥,就是压在身子下面的衣物,是一种床上用品。唇,似是指把一块石头和另一块石头吻合在一起(垒墙筑城的常见行为),后来指动物口器上下两片可以开合的部分。晨指的是早上太阳缓缓升起,如同巨石被慢慢举起一样,指的是一天上午早上的一段时间。如果把辰限定在很狭窄的锄头这个含义,那么含有辰的其他许多合体字则解不通了。供参考。
辰就是震,地震发生时,物体晃动,用手扶着使其不跌落,保证安全。甲骨文编裏的字,多数是手扶物体之形,也有的是倾斜房子形态,就是地震正在发生。 震来朔朔,帛易直接写的就是:辰来朔朔。
甲骨文字形似 高 之傾轉,有時上加一橫示天,星宫?若然,星去即晨,宇覆則震,身動而娠,口動於唇,貝傾以賑,荒去為辳(农),屋宇如宸,天子居[上穴下辰];天星高不可犯,以手摘之撼之為辱之,拔草為薅。
. 辰= 主流說法有二,一為手持蚌刀、一為手持石斧,總之是為了鋤草。
. 農= 上半部的「曲」,某金文字形為「田」的斜四角分別有一株草,鋤草之義甚明。
. 新查到一說,認為「辰」= 雙手擎起巨石,衍生出的振、震、辱、唇、褥、晨等字,倒也能自圓其說。 

2. 氛
. 雲氣(气)四散(分),引申出的意象有氛圍、氣氛。

3. 慶
鹿心率快速,善于奔跑,但没有长劲儿,主要就是因为心率太快导致的。
猎鹿只要穷追,就会成功。最后鹿自己的心脏就爆炸了。
庆:本意用鹿心表达一种欢快的节奏,充满活力的节奏,欢快激动的心情。
普天同庆,就是大家一起HAPPY起来,心跳加速,加快节奏。
. 鹿的體內一顆心。可能取其「鹿心頻率快」之義。心跳何時快?若非危急或運動,就是喜慶囉!(有點牽強。那慶字為何不代表危急或運動?)

4. 蘿
. 羅= 竹簍被棍撐起,棍上綁線,預備在鳥兒走入時急拉線、使竹簍落下罩之。
. 蘿= 藤蔓植物,錯綜交織如羅網。 在「蘿蔔」一詞中,它指的是其龐雜莖鬚?

5. 蔔
. 匐= 人懷裡揣個胖酒瓶,其「嘟」感可通富與福?
,篆文勹,匍,伏地畐,即“辐”),表示以手为轮爬行。造字本义:动词,匍伏在地上以手为轮爬行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与“”在汉语中通常并用为“匍匐”,但二者有所区别:“”强调身体伏在地上;而“”强调爬行时双手交替如滚轮的动作。
. 蔔= 具有胖胖莖的植物蔬菜。

6. 漿
. 將= 手(寸)持肉塊(月),放上砧板(爿),預備將它剁成肉醬。
. 漿= 請想像肉醬那種黏糊感,多加些水就成漿了。

7. 蒸
. 甲骨文是雙手持一豆(食器),金文是雙手持豆、上頭再冒出些水汽。
. 我取小篆,與今義最好聯想,它還多了底下的「四點火」,雙手捧蒸籠,籠頂冒出一縷水蒸氣(這是我硬掰的)。最上的「艸」字頭,在金文中為雙足,莫非是蒸籠太高,必須雙腳蹬上去?
.烝,甲骨文米,米浆豆,盛具、炊具双手,托举、敬献),表示利用锅中热汽将盛具里的食物蒸熟。金文将甲骨文中的“豆”写成,像多层的蒸笼。
. 有的金文加“双止”,写成米、登、双手的会义兼形声的结构,表示将香甜的米糕登堂献祭。
. 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丞”,同时加“火”,强调蒸糕需要持续烧火。篆文异体字误将金文字形中“登”字上部的“双止”写成“艸”

8. 祭
. 手(又)持肉塊(月),在神主牌(示)前祭祀。

9. 粿
. 果= 樹上(木)的果實(田)
. 粿= 米製食品,形似果實?

10.艾
. 兩種字形,一種是草下一把交叉剪;另一種是草下一隻手(拔草嗎?)  這種草是因為特別長,所以欠剪或欠摘?

11.碗
. 宛= 人在屋簷下,不得不屈身,左下那個「夕」不知是幹啥的。前幾課查到一個解釋:月亮照入屋,入曲身入眠。
. 「蜿、婉」都有一種與「直線」相反的迴環感,「碗」也是這個道理。

12.菌
. 囷= 圓形穀倉。
. 菌= (亂湊) 一朵香菇,好似孢子們的大本營,即圓形穀倉是也。

13.龜
. 完全就是一隻烏龜的象形。

14.端
. 植物下探根鬚、上伸嫩芽,破土而出、挺立於地面,是為生長的開端。

15.漢
. 堇= 皮革般柔韌的土質。
. 漢= 流經此地貌的河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