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9日 星期六

導師357_筆記《哇!歷史原來可以這樣學》(上)

。 筆記《哇!歷史原來可以這樣學》。   


哇,歷史原來可以這樣學1
作者:  林欣浩
出版社: 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
出版年: 2016-4-1
頁數: 232
定價: 29.8
裝幀: 平裝
ISBN: 9787536564718
5星
57.7%
4星
30.7%
3星
10.8%
2星
0.5%
1星
0.3% 







106.7.19(三)
.平板失而復得,順手牽羊者何必當初呢?做筆記,別想東想西的,僅為深度復習這項,就值了!
  • 。【上冊】。

  • 北京人和山頂洞人 火焰和骨頭的祕密

  1. 龍骨= 北平西南周口店發現,1840鴉片戰爭後,大批外國考古學家、生物學家進入,斷定其應是人類骨骼。
  2. 人與猿之分界= 用火、頭蓋骨
  3. 用火= 動物都不會用啊,甚至現代人PK北京人也輸。  如果不能用火,無電力,生活立退。
  4. 頭蓋骨= 了不起之處在於「難得」(耍我嗎?這算個鳥分界?) 連個牙齒都很難了,北京竟找到完整頭蓋骨、還5個! 對日抗戰第4年,想運到美國暫存,走私當天,日偷襲珍珠港向美宣戰,這批骨即不知所蹤。
  5. .19:30在穎儀家,想要振奮、寫一章筆記,po個臉書(迅雷風烈必變)、回育榆LINE,馬的40分鐘就過去了。
  • 原始農耕 為何不養老虎當寵物

  1. 純天然? 稻子、青菜、雞、豬等,都是人擇的產物,已非天然。
  2. 養老虎? 食物浪費率=99%,直接吃植物最省。(林德曼效應) (如今人們推廣「素食」,這也是優點之一)。
  3. 馴化= 種植、馴養,好處如下:1食物變多。2促使定居。3形成私有制。
  4. 私有制= 一般書本解釋「產量多,食物有剩,便產生私有制」,可更深入瞭解 ⇒
    花幾個月種田,收割前被人「公有」了,能甘心嗎?
  5. 耕種> (催生)天文、曆法> 私有制> (催生)交易> 數學、幾何(土地買賣);
    無法隨意遷徏> 戰爭> 首領> 統制階層> 有錢有閒> 鑽研圖畫、音樂等(原始文化)> 畫久了變文字(只適用於中國)> 文明。
  6. 最初只是想多點食物,由此邁向文明之路,無法再回頭。
  7. 【新石器時代】vs【舊石器時代】= 就差在農耕、畜牧。
  8. 社稷= 國家。 社=土地神;稷=穀神。 可知土地與作物對中國的重要性。
  • 堯舜禹的傳說 父母之愛&禪讓真相

  1. 豐臣秀吉= 一介平民,統一日本,原收養子以繼其位,上天開了玩笑,令其老年得子。結果:殺了養子全家&眾多大臣,硬是給5歲幼子繼位。  結局自然是讓人給滅了。
    阿吉傻嗎? 是基因作崇。 可家天下的慾望之外,也得有家天下的能力。
  2. 家天下= 皇帝一人怎麼管理偌大領土? 得有複雜監督機制、考核、安全、通訊、檢舉等系統< 大量文案工作< 成熟官僚體係< 充足的教育< 國家經濟強盛<==> 古人沒這實力啊!
  3. 禪讓真相= 堯舜應只是部落間的盟主,類似游牧部族的「汗」,死後無法指定繼承人,只能讓各族首領再重新推舉。  ▲所謂禪讓,是孔子那幫學者的想像,並無事實根據。
  4. 夏朝&三皇五帝= 只春秋戰國古書提到(距夏朝一千年咧),考古文物並無相應證據。文物中有人自稱「商朝」,但無自稱夏朝者,「夏」很有可能只是地區名。
  • 夏商周的興亡 歷史存在必然性

  1. 奴隸制> 農奴制> 農民制
  2. 奴隸制= 夏朝以前,部落戰爭頻繁,奴隸來源多,怎辦?搾乾他囉。  馴化動植物以外,也要馴化人。
  3. 農奴制= 商朝開始,國力增強,能控制的國土多了,戰爭減少,奴隸變少。  另一原因:管奴隸費心費錢,倒不如給點獎勵:上交定額稅金,多的你自己留著,於是奴隸變農奴。
  4. 農民制= 管人還是麻煩,會有逃跑風險,後來上層發現:與其佔人、不如佔地,於是農奴變成農民,稱為「封建社會」。
  5. 歷史必然性= 從奴隸>農奴>農民,他們地位提高了;而上層的管理成本也降低,兩邊都開心>雙贏。 這種變化,是歷史之必然,逆轉不了的。
  6. 分封制= 剛從經濟角度講,現在從政治角度。 到周朝,有能力家天下了,然而人力有時而窮,不可能一人管全部,於是派親戚們去管各地。  ▲國王可要求諸侯們出兵打仗、進貢,卻不能強行進諸侯們的地盤,各諸侯國皆高度自治化。  一開始不能管,到後期無力,想管也管不了。  
  7. 貴族= 相應而生,因地位、財富、土地可世襲,到秦以後就消失了(頂多是不能繼承的權貴),直至魏晉才又出現另一種貴族。
  8. 軍隊= 僅管分封土地,但諸侯無法隨意調動軍隊,要聽國王的,這不就保持國王最大的態勢了?   然而軍隊誰養?要錢要糧要人,國王頂多能維持中央軍,地方部隊都靠諸侯,久而久之,軍隊也就私有化了。
  9. 歷史的必然性= 從部落>分封>郡縣制,背後的推力是一樣的:人想將權力最大化。  ▲當經濟制度足夠支撐時,社會制度必然會相應變革,非人力能決定。
  10. .7/25(二) 一早陪妻處理房客事宜,期間腦中迴盪著行政糾葛,心情大壞。決定用力筆記以轉移注意力,衝!
  • 先秦青銅文明 為何鍋的尺寸是國家機密.

  1. 馴物= 馴動物(畜牧)> 植物(農耕)> 人類(奴隸)> 物品(武器、農具、禮器)。
  2. 青銅器= 熔點低、易開採、又堅硬,大幅拉高商、周生產力。
  3. 蘇美文明= 用青銅器的時光更早,它比夏朝還早2千年。  其他文明都造武器、農具,為何商朝造個看似無用的禮器(鼎)?
  4. 司母戊鼎= 祭祀時煮祭品給鬼神吃的鍋具。(現存最大鼎)
  5. 節省管理成本= 純靠暴力很傷本,若能精神性洗腦,省事、省錢。祭祀時若能拿出越精美的禮器、儀式越盛大,暗示鬼神都挺我。  ▲久之成王權象徵。
  6. 商鼎vs周鼎= 商鼎直角、圖案猙獰;周鼎圓潤。WHY?
    商用恐怖手段統治人民;周分封親戚,得改用親情攻勢。
  7. 禮制= 分封諸侯們,第一代還有感情,第N代呢?  得設計一套禮制,一體遵循,讓大家在反覆、看似無聊無用的禮儀中被洗腦> 遵奉王的統治!  更省成本了。  ▲孔子以降,禮制成為統治最大法寶。
  8. .7/26(三) 今天功課:看能拚掉幾章?
  • 春秋戰國 戰爭的本質是什麼.

  1. 周幽王= 被犬戎洗劫,被殺。遷都,是為東周= 春秋+戰國。
  2. 春秋=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河北+陝西+長江以北,沒了。100多個諸侯國,小一點的差不多一間學校大小,千把人,哪敢和周王室抗衡?  ▲春秋五「霸」= 伯,不是霸王之意。
  3. 戰國= 諸侯國兼併成20來個,其中最強的有7個。開始不服管束了,都由「公」改稱「王」。
  4. 戰爭= 除了物理規則,它不遵守任何規則;人們投入身家性命,戰場成為人類高智商的演練場。  ▲決定勝負的不是計謀、英勇、主公魅力,而是國力。縱有一隅勝負,最終是國力強者撐到最後。諸葛亮不是很強嗎?蜀國太弱了。 例2 勾踐。例3 長平之戰。
  5. 長平之戰= 一般人立即想到「紙上談兵」,其實趙括並非毫無經驗,而且當時沒有紙。 秦趙兩方打了三年,最終壓上全部家底。。。 (可明擺在那兒的40萬坑卒怎麼說?)
  6. .天哪太久了,一小章要花半小時?
  • 商鞅變法 歷史上的大變革.


  1. 變法好處= 1賦稅固定,小民拚經濟意願↗。2土地墾荒所得都是你的。 3土地流動,由低效者手中轉至高效者。 4兵源增加> 以戰功賜爵= 賞罰分明,今天看來平平無奇,當時破天荒。
  2. 封建社會= 貴族不再世襲,全憑功績而定。貴族、奴隸主> 地主;農奴> 農民。  誰來幫忙管國家? >>郡縣制
  3. 郡縣制優點= 1統治穩定。 2利於賑災(由中央統籌,不必看諸侯們勾心鬥角)。
  4. .這一節花去20分鐘,勉強。
  • 先秦文化成就 最有用vs最沒用.

  1. 文字> ??> 醫學> 詩歌。
  2. 文字= 甲骨文> 竹簡> 木簡、木牘(合稱簡牘)> 帛書。  ▲痕跡= 書桌稱案牘、連篇累牘、帛書卷起來(第一卷、第二卷)。  ▲書寫變容易,讀書人變多> 百家爭嗚。  ▲它還改變中國政治制度: 書寫便利> 可支撐龐大官僚體系> 郡縣制可實施。
  3. 三大進步節點
    1 書寫工具= 東方竹簡>百家爭嗚; 西方莎草紙>古希腊文明。
    2 印刷術    = 東方宋代文化; 西方文藝復興。
    3 互聯網    = 一台小手機>全世界圖書館。 未來=?
  4. 學習= 1(淺)讀書賺大錢> 2(深)文明社會都尊重讀書人> 3(更深)緊攢著人類千年累積的文明,是強大自身的最簡單方法。
  5. 歷法= 農耕皆以其為根據,你說重要否? 它的根基是天文學。  古時科學與迷信不分,於是有了黃曆中的「宜」、「忌」。  戰將上知天文,便可推算糧食、冷熱、疫病等因素,重要的!
  6. 中醫= 作者這方面水平太差,不想記。
  7. 詩歌= 略記。講到屈原,他的「愛國」,其實是愛本家宗室,不同於後世的意義。 平民跨國去作官,不會受到非難,因為這頂多是農民對地主國的感情,盡本分而已,沒有多熱愛。
  8. .本節33分鐘,GOD! 不過計時的確能強迫精神集中。
  • 百家爭鳴 國學一點都不神祕.

  1. 儒家= 春秋戰國禮崩樂壞> 周禮只能約束人民,可哪個國家會甩它?遵守它的宋襄公被恥笑到現在,拳頭大的才有話語權。  ▲孔子想恢復禮樂的心願不切實際,然而他被人尊敬,是因「改造周禮」> 禮的源頭不再是敬畏鬼神,而是仁愛、惻隱之心。於是,之前只有貴族才玩的繁複禮節,漸普及於民間。
  2. 孔子的厲害= 1.改造周禮(如上)。 2.普及教育> 從前學問是貴族的事,稱「官學」。春秋時,諸侯國競爭激烈需才孔急+簡牘普及= 士子激增,「私學」,其中以孔子辦得最好。
  3. 老子= 略。
  4. 墨子、孟子、莊子、孫武、韓非子= 皆略。 本書首次出現「儒表法裡」一詞。
  5. .本節小混,26分。
  • 秦始皇 改變中國命運的男人.

  1. 一:始皇陵、首位統一中國者= 略。
  2. 政治統一= 郡縣制> 對於長久大一統的中國,有著深遠意義。
  3. 文化統一= 貨幣、度量衡、車轍、文字 (這太重要了)
  4. 欽定法家= 其實執行起來和儒家差不多,不過後世儒生拚命攻擊法家,秦始皇也就成了反面典型。  ▲例:焚書、坑儒 (詳情略) 。真正狠的是乾隆「文字獄」,後面講。
  5. 海涅= 德國詩人,曾言:「在他們燒書的地方,最終會燒人」--秦始皇一併幹了。
    然而,始皇築長城、征百越,他想做的事,沒有做不到的,不會只有這麼小動靜,所以仍以恐嚇成份居多。 哪像乾隆,長年、系統地毀書殺人。
  6. .中途去游泳、接弟弟、買芒果、接妹妹、買紅築越當晚餐。
  • 秦末之亂 農民起義皆正義?.

  1. 千古一帝=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做了很多事情来维持帝国的统治。他的很多做法都是正确的,奠定了中国长久统一的基础。光凭这一点,秦始皇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
  2. 大動作= 造長城、征南越、下放囚徒至邊境、首都至邊境大馬路、造運河、仿建各國宮殿、阿房宮、…,把民力搾乾。 陳勝、吳廣起兵兩年後,秦就滅了 (距統一後僅12年)。
  3. 此消彼長= 各種大工程,極度損耗國力; 壓搾民力過甚,又推他們到造反的一方。
  4. 陳勝、吳廣= 史上造反者何其多,為何就是他們? 只因剛好趕上秦崩的臨界點。   是歷史創造了他們,而非他們創歷史。
  5. 得民心者得天下?= 老百姓都是趨苦避樂,除非走投無路,否則是不會跟著造反的。
    - 陳勝吳廣= 只能吆喝一聲,未能指揮六國舊人。
    - 項羽= 楚貴族,楚國舊勢力都支持他,本身又是軍神級別的將才,成就又大些。
    - 劉邦= 國力略遜於項羽,外交能力卻高數級,以此扭轉劣勢。(項20幾歲vs劉40多)
  6. 農民起義= 不是指身份(項是貴族、劉是混混),而是指剝削者(秦)vs被削者(農民)。項劉初期,都是為了維護農民權益,故稱農民起義。 但後期兩人PK,就屬「統治階級鬥爭」了。
  7. .今早先練《神隱少女》日文,這章花了20分,不過計時有放水,再拚!
  • 漢朝興亡 如何當個好皇帝.

  1. 自然經濟= 中國主要的經濟模式,即農業。古代交通不便,經商成本高;國家政策對自然經濟影響不大;影響大的有天災、戰亂、賦稅,還有2個較複雜的影響是土地兼併、人口數量。
    - 土地兼併> 國家稅收(戶口被地主隱匿)↘、貧富差距↗。
    - 人口數量> 地多時,人口增長可助耕是利多,地不夠時人口再增就慘了,沒幫助還多張嘴吃飯,拖累經濟。
  2. 治亂循環= 大亂之後,人少、空地多(兼併之權貴被成批消滅),國家只須降低賦稅,通常就是個盛世之局;  ▲假以時日,人口供過於求、土地兼併嚴重、再來個災荒戰亂,滅亡之日不遠矣。
  3. 漢初政治= 郡縣、分封各半。 我們有2千年的後見之明,知郡縣制好,可當時人不知,他們看到的是秦郡縣14年而亡,可又感到郡縣真的好 ∴>各半。
  4. 打擊諸侯= 七國之亂、周亞夫、武帝推恩眾建。
  5. 打擊讀書人= 精確而言,是打擊儒家以外讀書人。因儒家強調禮制,百姓願遵守、又能大幅節省統治成本,自是帝王首選。
  6. 千秋偉業= 開疆拓土。西南打到了今天的雲南和四川,南方打到了海南島和越南北部,東北打到了朝鮮半島,西北打到了今天內蒙古的中部。
  7. 秦皇漢武= 回顧漢武帝的一生,他幹的事的確和秦始皇大致相同:這兩位都熱衷於統一國內思想、濫用酷刑苛政、修建宮殿陵墓運河等大型工程、經常全國巡遊、大肆開拓疆土以及尋訪不老藥。 (劉徹是贏政穿越而來?)   ▲也犯同樣錯誤:野心太大,損傷民力。 司馬光說漢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
  8. 西漢亡於外戚= 古人政治架構未臻完善,皇權過大,若皇帝太小,外戚就冒出頭了。
  9. 王莽= 私德很好,生活簡樸,曾被來訪客人誤認為奴僕;子殺奴(在當時不算大事),被王莽逼自殺;學問很好,卻是大書呆 (劉徹的「獨尊儒術」也佔部份責任,實用學問都蔫了)。
    - 《周禮》= 戰國人偽作,中國式烏托邦的意淫之作,滿是不切實際,由中央統籌一切、分配予民。 它還詳錄官名、地名、貨幣名,王莽還真的為此三番五次改這些,弄得百姓無所適從。
    - 改地名= 高勾麗> 下勾麗; 匈奴單于> 降奴單于;甚至及於外交文書,幼稚可笑。
    - 西海郡= 強買羌人地,強徙大量百姓(帶來大難),就為了奏足「四海」 (東、南、北海都有了)
    - 我們今天談起王莽,大多會笑話他的愚昧不堪,把他看成是一個情商大有問題的笨蛋。不少通俗史書傾向於把王莽寫成一個小丑,列舉一些他的可笑政策,讓讀者嘻嘻哈哈笑一番就算了。(那是因為我們擁有一大堆後見之明)
    - 王莽的價值= 他show us,這條路不通。 他之後,中國少有翻天覆地的改革,少了折騰。
  10. 劉秀= 光武中興,就是佔了人口↘、權貴被洗牌的便宜。
  11. 東漢皇帝= 集體短壽。大權旁落至「外戚>宦官」的無限循環。直到漢少帝,外戚找來董卓助拳,從此外戚、宧官皆出局。
  12. .哇靠45分,越活越回去。
  • 兩漢經濟 商人不事生產還大富大貴.


  1. 講了治理黃河、農具新發明等,可為何要講這些?
  2. 漢經濟有兩處可講:貨幣、鹽鐵
  3. 貨幣= 以銅為原料,開採成本極高,漢武帝時國家終於夠強,有能力造幣,故統一國造:五銖錢。  ▲錙銖必較、硬幣滾邊防剪料。
  4. 商業= 交易會產生各種成本(運輸、風險、交通),商人就是搞定這些環節來賺錢,從而讓物品流通、產生最高效益。  
    - 古人視角= 商人屯積居奇、哄抬物價、不事生產、卻坐擁暴利,讓人很不爽。
    - 帝王視角= 商人手握大量物資,會影響帝國經濟的穩定。 更甚者(政治層面),古時道德有用、讓帝王能以儒術管理而降低成本,是因大家都生活在小範圍,彼此監視。如今有商人這種「流竄」各地的角色,極大威脅了統治。   ▲歐洲的君主制,就是被商人推翻的。>> 明朝還贏西方,到清朝就落後一個時代了。   
  5. 鹽鐵= 都是硬通貨、易於壟斷、利潤巨大,政府想爭利,自然先朝此下手。   ▲不過,如同幾十年前的共產黨大鍋飯,搞計劃經濟就是沒勁兒,上不去,鹽鐵收歸國有也只搞了很短的時間。
  6. .25分,還行。
  • 漢朝與匈奴 領土vs人民幸福.

  1. 人民幣玩家= 農耕民族唯一優勢即錢多,面對裝備、技術、士氣皆優於咱的高手,武帝的辦法就是拿錢砸! 花八年養馬+訓練,組一支45萬人的騎兵隊;補給線拉太長怎辦?幾十萬人的輜重隊。   ▲然而大勝七年後,匈奴立即再攻。
  2. 戰爭本質= 它不是拿鈔票出來比,而是用打火機燒,再問對方服不?
  3. 負收益= 從人類角度看,戰爭有害無益,那幹嘛還打? 從發動者角度有益就行。
  4. 養馬成本= 1犧牲農地改重料草。2草不夠改吃豆?那更是從人嘴裡奪食。 3還要馬兒跑跑訓練。 以上在關外都是免費的。   ▲關外人手一輛的自行車,到關內變成土豪才開得起的寶馬車。   ▲武帝出動14萬匹馬,死了11萬匹,這還是大勝哦! 那普通仗還怎麼打?
  5. 補給成本= 沒法像游牧民族打到哪搶到哪(關外搶不到東西),武帝就組幾十萬人輜重隊,這幾十萬人又要花幾十萬份口糧。 而古代運輸成本嚇人地高,最保守估計為60倍,等於是一口氣丟進幾千萬人份的糧食進去。
  6. 大哉問= why not駐守在關外,讓匈奴回不來? 守軍也要吃啊! why not讓守軍也來逐水草而居? 將軍有錢有糧有人有馬,幹嘛還聽皇帝的?造反得了/至少自立。
  7. 罪己詔= 大勝後再打了兩次,慘兮兮。晚年的武帝下詔罪己。
  8. 和親= 當漢匈雙方都體認到戰爭得不償失,就會坐下來談,和平貿易即可獲利,誰還冒生命危險打仗去換差不多的利?   和親只是談妥後的追認手續。
  9. 別太苛責= 就如王莽新政是trial & error,武帝K匈奴也是。此後帝王確認了一項方針:「400mm等雨線」以南佔下來(可種稻),以北就隨它去吧。」
  10. .7/31(一) 明天返校了,趕工一下唄。本節28分。
  • 絲綢之路 探險家vs商人.

  1. 張騫= 出使西域,被匈奴抓、關十年,終於逃出、只帶一名隨從。不忘使命,不回漢、而是去聯絡西域。回程又被抓、關2年,才又逃回。   ▲張騫個人當然了不起,讚! but就算沒他,漢仍會平定西域、發現絲綢之路。
  2. 平定西域= 怎麼不是用打的? 綠洲恁小,能供養的人、軍隊不足、交通不便,產生不了大帝國,只能是眾多獨立小國。   漢想佔領,也會面臨同樣問題,軍隊終將化成多個小國。   ▲外交又怎說動對方? 靠國力! 同時期的衛青、霍去病,便是最佳說帖。  此後的中原王朝,也都會在重要據點駐軍,展示國力、起威攝作用。
  3. 絲綢之路= 廣義:歐洲、亞洲、印度這三個文明圈,分別交會至中點「西域」,這三條路即是;狹義:從中國到西域這條。 誰發現的?或該說誰「創造」的?是商人。   ▲出於中國要保持西北定定的需求,以及商品互通的巨大利潤,即便沒張騫,將來也會有李騫、王騫,這就是歷史的必然性。
  4. .16分
  • 造紙術到地動儀 尊嚴和祖先無關.

  1. 四大發明中,造紙術是唯一無爭議、對世界有大貢獻者。
  2. 造紙術= 蔡倫是東漢末年中常侍,把持朝政的帶頭者。為討好愛筆墨的鄧太后而改良造紙術,你說這是壞蛋or好人?   ▲紙雖改良,仍不夠實用,當時還在用簡牘和帛書;直到東晉末年CP值夠高方成主流。   ▲簡牘仍貴,讀書仍是有錢人專利,故隋以前的官員難有寒門。(選才制度是一因,書籍成本又一因。)  換個角度看,「科舉制」和紙張流行是分不開的。   ▲紙張運輸高效>官僚系統好運作> 帝國穩定。   ▲紙張便宜了,畫家才敢卯起來練習;變大了,才產生書法藝術。
  3. 數學、中醫、地動儀=略。
  • 佛.道.史學 皇帝都不能看的記錄.

  1. 略。
  • 三國鼎立 小說和歷史的差距.

  1. 三國演義= 和歷史的差別:1光憑個人武勇,無法扭轉戰局的。2當時用人其實背景重於能力。
  2. 察舉制= 漢朝選官之法,首重品德,哇咧品德的標準在哪?  來源:由地方官推舉,久之有人鑽空子,結黨互推對方子女,形成累世公卿。   ▲真正有效的制度,決定於一套設計完善、能互相監督的制度。
  3. 門閥= 就是鑽察舉制的空子而來。
  4. 軍閥= 漢末中央自顧不暇,地方叛亂而郡守掌握兵力太少、無力滅之,於是產生數郡集為一「州」的制度;州牧混得夠好,就成了軍閥。   甚至有人起兵成功,朝廷無力剿之,也任命他為州牧,給自己圓面子。
  5. 兩個以少勝多的精彩戰爭:官渡、赤壁。
    - 官渡= 詳情略,分水嶺在曹操偷襲烏巢(袁紹輜重地)。 雖是以少勝多,但曹操整體能力大勝袁紹,假以實日必會吃掉袁,這次可說是歷史偶然中的必然。
    - 赤壁= 真正重點不在渡(長)江,而是消滅敵方水軍,讓己方掌握沿江行動的靈活性。   ▲曹操輸在:1流行病(北人不諳南方環境)、2被火攻(不諳氣候)。
  6. 曹操= 個人綜合能力超強,崛起為必然。 佔據北中國 (領土最大、生產力最強),與蜀、吳差距越拉越大,終由後繼之晉統一中國。
  • 五胡十六國 厚道者不解帝王術.

  1. 天下大勢= 分裂達300年,西晉尚統一> (分裂)北_5胡16國;南_東晉。>   北_北魏、北齊、北周、隋;南_宋、齊、梁、陳。
  2. 門閥社會= 門閥最強者說了算。  1曹操本身強,可後代弱。  2被司馬家篡:鑑於曹氏被篡的原因,司馬炎決定分封,膨脹司馬家,導致後來八王之亂。  3八王長年混戰,最終由北方游牧民族統一。
  3. 五胡16國= 滅西晉後,北方民族未能充份掌握「儒表法裡」管理農耕民族的手段,因此輪番更迭。
    - 符堅= 淝水之戰_太急了,統一北方後未及消化就想畢其功,以致淝水一潰,內部剛被征服的各族們就反了。   ▲他只看到儒表,對反叛者不重處、仍用之(自己找死)。
    - 淝水之戰= 戰場在長江北、淮河流域一帶,此處河道密佈,稍加防守,可拉長敵人防線、增加後勤補給困難,且不利戰馬馳騁,自古就有「守江必守淮」的說法。   ▲號稱百萬,然而執行不易,真正在前線的只15萬(一說30萬)。  ▲還被己方大將朱序策反:符堅被騙「先撤一段、讓東晉軍渡江來戰」,符堅想擊其中流,卻在退時被後方的朱序大喊「符堅敗退」!於是一潰到底。
    - 換成曹魏政權,敗了頂多回去重整再戰,而符堅只是盟主,敗了就如山倒、沒人再聽他。 即使真打贏,以他統治方式,沒多久也要生變的。
    - 符堅過於熱衷儒家「仁」的品質,卻不知底下藏著「法」的權術,敗得不冤。
  4. .106/8/2(三) 此節21分,開始讀經吧。
  • 北方民族融合 改革並不容易.

  1. 儒家道德= 游牧民族初佔華北,不諳儒表法裡,統治得亂七八糟(五胡16國),後來漸熟,朝代更迭才變少(北魏北齊北周隋)。   ▲想拿這套教化百姓也不是這麼簡單的。  ▲光靠這套也只能確保人民不犯法,還有政治、經濟制度也是很嗆的。
  2. 北魏孝文帝= 即位時5歲,生母被賜死,由祖母文明太后掌權,她是漢人,從「法」的角度進行漢化,並抓住稅收大權。   ▲親政後,遷都洛陽= 1原首都大同太多鮮卑族人,不利漢化。 2往南遷,利於征服南方。 3長駐中央軍,要大糧倉支應。
    - 靠譜的改革:用漢官制、以孝治國、鼓勵通婚。
    - 不靠譜的:1改漢姓= 採用門閥制度選官(糟)。  2禁胡服= 想模仿儒家「以服飾定尊卑」,其實胡服本身也能達到目的。  3禁胡語= 利於研讀漢語著作。 學漢語就行了,沒必要禁自己母語啊。   ▲這些改革抵觸民族情感,只能用武力硬來,偏偏他執政5年就掛了。
  3. 民族融合= 主因是生活環境,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最適生存模式」,即文化。 到新環境生活久了,自然會被同化,並非漢家文明多高貴。 漢人去北方,久之也變成游牧民族。   ▲宗教= 一般來說,宗教約束力更強於生活環境,但這在中國不通,因為儒家文化是最高宗教,外來宗教都要向其妥協。
  • 魏晉的理工 理科生回古代是悲劇.

  1. 中國向來重文輕理,試舉幾例:圓周率、沒了。
  2. 也有例外:
    - 歷法、天文學= 這是因為和農耕相關。
    - 《齊民要術》= 賈思勰著,當時市長級。內容詳載農作各方面知識,精耕細作(因地少人多),為後代農業重要參考書。
  3. 《水經注》= 文筆上佳,是南北朝散文代表,後人多有鑽研之,名為「酈學」,胡適最後20年就是搞這個。   ▲我從年輕時就想看這本,卻懶到現在-__-。
  4. 副業= 中國古代,理工科只能當副業,這些作者如果不當官,是沒有足夠時間+金錢以從事科學著作的。
  • 魏晉的文化 大畫家沒你好.


  1. 書法
    - 甲骨文、金文= 基本上這是體力活。
    - 小篆= 繁複筆畫要寫在窄窄木簡上,能寫端正就不錯了。
    - 漢隸= 到漢末、紙張普及了、降價了,才有書法發展的空間。 (那漢隸到底算不算?)    ▲秦人分四等:統治者>官員>吏>百姓。吏算是給官員打下手的,抄抄寫寫,有點文化、但程度不高。文書抄久了很煩,於是追求簡化。
  2. 隸變= 隸書最早是不受待見的,比如今天有一群國中生為追求方便而簡化楷書,衛道人士就會大聲疾呼:文化要滅亡啦!  但清高抵不過惰性,一兩代還能堅持,再久就繃不住了。   ▲今天有不少人反對簡體,不妨讓他們回頭看看:他们认为不能动、不能改的神圣的繁体字,其实当初是一群最没有文化的低层官吏,仅仅因为偷懒粗暴地简化出来的。
    - 泰:也不是不能改,可不要改成同樣的、易生混淆啊! ex. 乾、幹>干; 雲>云;裡>里;後>后。
  3. 楷書= 隸書是方了,但還不夠規範,再改! 「楷」即「楷模」之意。
  4. 王羲之= 破壞楷書規矩,成為書法大家。 另兩點優勢是:1紙張普及。 2王氏是東晉最大門閥,沒有之一,可與司馬皇族分庭抗禮。
  5. 顧愷之= 也是門閥,作高官,時間多,好作畫。《女史箴圖》= 《立文明.樹新風.後宮十大傑出女青年》。  《洛神賦圖》= 顧是第一個能畫自然表情、衣飾的創新者,在當時獨一無二,今天就普通了。好比中世紀傑出大科學家,其知識敵不過今天普通科研者。
  6. 佛教石窟= 隨著佛教傳入路線而建:甘肅敦煌> 山西大同> (隨魏孝文而下)洛陽龍門,它到明朝還在建。
  7. 三淨肉= 印度僧人可吃「不為自己而殺、未見其被殺、未聞其被殺」的肉。 到梁武帝,他規定茹素,於是中國僧人漸漸不吃肉了。
  8. 范縝= 和武帝對著幹,堅稱無佛。梁武帝也了不起,並不以言罪人。
  9. .106/8/3(四) 呼~ 終於筆記完上冊,算一算,下冊有14章,每天堅持3章,5天搞定,GO!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