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4日 星期四

導師392_筆記《哇!歷史原來可以這樣學》(下)

。 筆記《哇!歷史原來可以這樣學》。   


哇,歷史原來可以這樣學1
作者:  林欣浩
出版社: 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
出版年: 2016-4-1
頁數: 232
定價: 29.8
裝幀: 平裝
ISBN: 9787536564718
5星
57.7%
4星
30.7%
3星
10.8%
2星
0.5%
1星
0.3% 








106.7.19(三)
.平板失而復得,順手牽羊者何必當初呢?做筆記,別想東想西的,僅為深度復習這項,就值了!
  1. .106/8/3(四) 呼~ 終於筆記完上冊,算一算,下冊有14章,每天堅持3章,5天搞定,GO!
  2. 106/12/15(五) 寫完以上這段話之後,又過了四個月才總算克服心魔,拚掉最後三章。
  3. 上冊筆記只花半個月; 下冊筆記要四個月,真是~
  • 。【下冊】。

  • 開皇之治 國盛不靠皇帝省.

  1. 鮮卑六鎮= 魏孝文帝遷都洛陽,老家得留悍將防禦更北方游牧民族來侵。  ▲然而激進漢化,給文化水平高的當官,阻了六鎮上升路,造反啦!   ▲一部份人佔據關隴地區= 關隴貴族。
  2. 關隴地區= 了不得! 盆地易守難攻,物產豐富,民風又慓悍 (結合南北優點)。
  3. 南方狀況= 門閥政治,高層只關心佛學、玄學、詩文歌賦,國家沒人管了。  ▲當時門閥圈地,隱匿轄下農奴人口,使其稅收由國家轉到自己口袋。  南北初期人口差不多,末年竟然差十倍! 不輸才怪。
  4. 北方狀況= 山寨漢化,反倒有好處,制度完備、又無門閥痼疾。   比方學問上,都是實用的,如《齊民要術》、《水經注》。   
  5. 楊堅= 北周末代皇帝的岳父,曾任「隨國公」,故國號「隨」,後嫌其義不佳改為「隋」。有才幹,儒表法裡+拉攏門閥= 統一。
  6. 開皇之治
    - 北方問題是漢化不徹底。楊一面宣揚儒家道德,一面制定嚴刑峻法規範秩序。
    - 南方問題是門閥政治。楊於是推行科舉,用人唯才;查戶籍「大索貌閱」,將門閥裡的隱藏戶口糾出來,壯大國力兼削弱門閥。
  7. 門閥= 東漢末年以後不斷壯大(是外戚or九品中正法之故?),官員多出自其中,門閥還彼此聯姻,盤根錯節,很難一鍋端。   說到底,楊堅也只是門閥其中一家,難與門閥們相爭。
  • 隋朝滅亡 做好事而亡國.

  1. 楊廣= 隋煬帝,在儒家史觀下,他被描述成荒淫無道,弒父,裝清高搏取歡心以撤換他哥楊勇太子之位,好大喜功(開運河、南巡、伐高句麗)。可其實……
    - 儒家邏輯= 遵守儒道就能治好國家,反之即成亡國君。不守禮的行為中,以不孝和荒淫最嚴重,於是他被安上各種相關罪行。  ▲然而,他的嬪妃數量極少,子女數也遠低於帝王平均值,那些荒淫的記載,多半是潑糞水。  ▲他文化水平高,負責編纂過龐大文集,勤政,前期堪稱明君。 甚至他如果在三征高句麗前就死的話,評價會比唐太宗還高,根本就是千古一帝。
    - 潑糞水= 通常抵毀前朝,就是一整個朝代都不OK,可唐與隋係出同源,罵前朝等於罵自己,於是換個角度,只罵楊廣,是他太爛,才會被唐取代。
  2. 大運河= 楊廣知道門閥是國之毒瘤,決定搶回地方掌控權,方法之一是加強到各地交通:
    1 遷都洛陽= 當時長城以南、長江以北這塊經濟最發達區的中心;
    2 修築馳道= 建立高速公路;
    3 ★大運河= 貫通南北水系。這招最重要,因古代水運成本遠低於陸運。 春秋開始就陸續修運河,可差很遠,到楊廣一口氣修好了。
  3. 大運河好處=
    1 糧食源源不絕運到北方。 (南北朝起,糧倉往南移了,是因氣候?)
    2 交通便利,沿岸興起許多商業大城。
    3 ★沿岸門閥全都老實了。誰敢叫板?第二天中央軍戰船就會開到你家門前一頓胖揍。 運河沿岸這全國最富庶區域搞定,差不多也就踏實了。
  4. 大運河的時代意義
    1 促進統一= 加強中央控制力、促進交流、降低文化隔閡。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隋以前可是分合年代各半,此後方以「統一」為主調。
    2 改變政治中心=  從易守難攻、民風慓悍的長安,東移到運河沿岸:洛陽、開封、北京。
    3 中國史上最有價值的大型工程,好處太大。這麼牛!歷代中國人都高度讚揚、都享受它的好處。  可是,當代人就苦了~
  5. 這段大致講楊廣心氣高、臉皮薄、打腫臉充胖子,不但大運河,還修馳道、長城、南巡、建行宮…,還沒完,還有最勞民傷財的:三征高句麗。   ▲二征時某關隴門閥造反--嚴重了,連自家人都窩裡反。  ▲有人認為:如果我權勢熏天,就不用受人氣了。。。這麼想就太天真了,地位高者、受氣能力就低。
  • 貞觀之治 壞蛋也能當明君.

  1. 玄武門之變= 李淵不高興世民搶帝位的野心,剝了他的兵權,任為中書令(宰相)。  可李世民沒退路了,已暴露的野心,建成會放過他嗎?  只能火中取粟,策動事變。
    - (猛一想:即使李淵暫受刀劍脅迫,事後收拾世民當不致太難。  but請換成李淵腦:懲了世民,位子傳給誰?)   ▲這還沒完:再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全部杀掉;他瞧着李元吉的老婆漂亮,把她拉进了自己的后宫;他还不顾“皇帝不能干涉历史记录”的史学传统,亲自下令改写历史。。。   (標題下得好:壞蛋也能當明君)
    - 怎麼改? 弒兄篡位是大家親見的事,改不了,只能從動機下手,於是:李淵成了膽小怕事的傢伙,經他不斷慫恿才起兵;打天下都是他一人的功勞;猥瑣善妒的建成多次欲謀害他,不得已才還手。
  2. 秦漢隋唐= 兩者繼承關係很像,秦隋都是能力高、卻因野心太大,政策超速而掛。漢唐跟在後面撿便宜。
    - 唐律法極有名,卻是根據隋法而修;影響深遠的科舉,也是楊堅創始的。
    - 其它如大運河、修長城、築馳道、壓門閥、K突厥,都是隋做的事。
  3. 漢唐盛世= 論人口與經濟水平,遠不如宋、明、清,人們愛的非文治、而是武功。被異族屌打時,總愛拿出來懷念一番了。
  4. 漢奸李淵?= 出兵之初為解決後顧之憂向突厥談條件:向突厥借兵2千,約定得天下後土地歸唐、錢財歸突厥。若非後來唐朝強盛了,李淵可比石敬瑭還提早囉~
  5. 唐三藏= 我猜他是讀了《玄奘西遊記》那本,寫出這大要。 只copy這段:打个比方,这就相当于有一美国留学生,跑到北京和中国人辩论《四书五经》,结果还就没有一个人能驳倒他。这水平可就非常惊人了。
  6. 滅亡種子= 李世民親手破壞了嫡長子繼承制,他破壞了「程序正義」。
    - 程序正義= 所有人依設計好的制度行事,與之相對者為「結果正義」= 每人按自己心中一把尺行事。  若隨後者發展,最終是拳頭最大的掌握發言權,社會充滿暴力。因此發展成熟的社會,皆遵程序正義。
    - 儒家禮教= 我們覺得古人禮節繁瑣,那它為何還獲得恁多人支持?因它維持了程序正義。
    - 嫡長子繼承制= 以「讓不適任者上位」的風險,換取政局穩定。  (那後來清朝的緘封法不是更好?)
    - 李世民就遇到,太子和四子竟爭輸了,便想政變連李世民也端了。世民震怒,全給廢了,挑個不結黨營私的老實李治上台,說老實是好聽,其實是懦弱。
  7. .下冊開篇的隋唐太精彩,筆記得昏頭脹腦。早上還為amanda事件耗時辰,心累~
  • 武則天 一人之力戰天下.

  1. 則天= 這是兒子給她上的尊號,本名已不可知。
  2. 發跡過程= 為尼那段略。 權臣掣肘,李治不爽,可不結黨的後果是無人可用,讀書多又聰明的武媚娘便成可依之人;皇后是重臣一黨,後來乾脆連皇后也廢了改立媚娘;晚年李治暈眩(高血壓?),治事實權全在武手上;李治死後武成皇太后,照一般宮廷小說,這已是大結局,但武的目標才開始。。。
  3. 女性歧視= 1公猴爭勝,成猴王後通包母猴> 物化女性的源頭。  2女性力弱,處劣勢。  3不斷冒險生育,是「易耗品」。
    - 痕跡:游牧民族的「轉房婚」。  男方下聘(購買女方),女方婚後與夫家同住(被買去了)
  4. 奪位之路= 武氏不但是女性,而且沒背景,高官門閥都不聽她的,怎麼辦? 方法是同樣提拔沒背景的人 ⇒ 科舉。
  5. 選才制度
    - 戰國時,人們已發現世襲制的諸多弊病,並設法改革。
    - 察舉制= 漢制,地方官推薦優秀人才,再通過考試即可任官。 地方官會推薦誰?自己親朋好友嘛! 「肥水不落外人田」的基因沒改善。
    - 九品中正制= 晉制,設立「中正」官,將人才排序成九等,依此升降官職。  說是照優秀度來排,其實還是照門第。
    - 科舉制=  1終於消滅門閥。  2增加社會流動性,努力就有機會。因此也增加了穩定性(不用造反也能翻身)。  3形成良好傳統,尊重讀書人。出發點雖功利,結果卻是打造中國成詩書國度。
    - 既然這麼好,為何不早實施?  Ans:讀書成本高。  1 戰國簡牘雖價低於甲骨、金文,仍是貴,讀書是門世家大族累積的事業與傳承。   2東晉紙張完全普及,讀書成本才降得下來。   3至唐朝,普通百姓讀書才變得現實。   4宋代印刷術,更使文化昌盛。
  6. 推崇佛教
    - 武氏想當皇帝,除了是對抗門閥,更是對抗整個儒家體系,因此要另選一門學說。   法家?儒表法裡,法是檯面下做的,不能說。   道家? 李淵家祖上是鮮卑人,很尷尬,硬拗自己是老子後人並尊崇道家,∴也不行用它。
    - 那就三顯學(儒道佛)的最後一個囉?   正好,佛教講「眾生平等」,當然男女也平等,正合所需!
  7. 告密制度
    - 為硬撼儒家,除了行事殘忍、重用酷吏,還有這最恐怖一招。
    - 對惡性犯罪的告密是應該的,可若告的是生活小事、道德小疵? 被告者若不認就要受酷刑,認了還沒完、必須揭發更多人,這就恐怖兼可惡了。    ▲子曰:「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8. 繞不過的儒檻
    - 大周朝? 傳位給誰?   ▲姓武的侄子? 以後太廟裡放的是武家祖宗,沒你一個嫁出去姑姑的位子。   ▲傳給自己兒子? 人家姓李啊!  ▲兒子改姓武? 事實上兒子們也真這麼幹了,可這頂多能維持到武則天掛點之前。
    - 神龍政變= 武則天死前,被要求還政於李氏,武明白大勢已去,非但同意所請,還改回國號--反正死後一定會被改回。
    - 此後皇帝都是武則天的子孫,這樣批評起她來就尷尬了。   武雖對官員實行恐怖統治,在國事上卻頗有建樹,經濟也持續發展,終在其孫李隆基手上達到「開元之治」。
  9. .8/6(日) 早上偷下水請教練喬姿勢,行家一出手就點中我兩大穴:1游不久= 因抬手時未放鬆。 2右邊換氣不好= 因右肩未盡力向後、未與左肩呈直線。
  • 開元之治 連老婆都保護不了.

  1. 簡化一下
    - 高宗> 中宗> 睿宗> 武周> (神龍政變)中宗> (唐隆政變)睿宗> 禪位與玄宗。
    - 睿宗李顯是則天三子,前兩個都被他媽殺了。他的韋后也差點當上皇帝。
    - 六味帝皇丸= 中宗。父李治、母則天、己、弟睿宗、子重俊、侄隡基,皆為帝。(同樣封號對睿宗李旦也適用哪!)
  2. 開元之治
    - 李隆基前期,勵精圖治,將上升中的國勢再推一把、達於鼎盛。
    - 長安城= 富得流油,長8、寬10KM,由於太大住不滿人、部份種田;里坊制(宵禁方便);東、西市。
  3. 包容
    - 人們覺得唐朝強大,主要不是經濟,而是「包容」 ⇒ 只有在完勝對方的實力下,才有包容心。主要功蹟有征服高句麗、平定突厥。
    - 別看高句麗小不拉雞,很難打的。堅守不出等雨季,泥濘難行只得退兵。太宗兩度出征無功,至高宗才利用其內亂之機以滅之。
    - 記憶傷痕= 沒受過傷的才待人真誠。安史之亂後中國屢受劫掠,至五代十國達高潮,宋以後還變本加厲,從此「華夷之分」成了無法磨滅的傷痕。   唐代兼容大度的情景再難複制。
  4. 晚年昏庸病= 年輕時勤政,習於歌頌之聲,老來精力衰,更厭於報憂,而且苦了幾十年,也該放情玩樂了。 (非但捨不得放權成為太上皇,還妄想長生不死,歷史上成功退位者幾何? 乾隆算好命的,雖亦有此病,卻沒爆開)
  5. 儒家觀點= 儒家喜歡從道德觀點總結治亂興衰,其实唐王朝的衰亡并不取决于李隆基宠幸谁,甚至和李隆基本人是否勤政都关系不大,唐朝的没落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就喜歡作者再往下挖的爽感)
  6. 滅亡要點= 1人口過多、2土地兼併。此二點越突出,離滅亡越近。
  7. 兵制
    - 府兵制= 隋唐的制度,有特殊的「軍戶」,國家配土地,自耕自食免稅、農暇訓練、戰時出兵(還得自備武器糧草)。  ▲隨著土地兼併嚴重,國家分給軍戶的地就少;加以戰爭日多(註),軍戶苦不堪言,乾脆拿著武器落草為匪,到後來甚至無兵可征。 朝庭不得已,改為募兵制。
    註1) 武則天起,邊境鄰國蠢蠢欲動,至李隆基心高氣傲喜用兵偏偏敗多勝少,軍戶就不幹了
    註2) 王公貴族覺得開疆拓土豪氣萬千,可百姓命就一條,誰要陪你玩?
    - 募兵制= 改成國家發餉,職業軍人專門打仗,也不必種地了,而且訓練精實、術業專攻,戰鬥力還提高了。可由此,滅亡種子即已埋下,why? 府兵平日也是農民,能不打就不打;可募兵們全靠打仗來升官發財,有仗打才高興,而造反也是打仗的一種哪~
  8. 節度使
    - 原為防邊將專權,將領不得管理地方財政,每三年就輪調,兵源還是從首都調去的府兵,打還就解散回家。 戰鬥力當然很差。
    - 李隆基改邊境為九大軍區,設節度使管轄區內軍政大權,士兵就地招募、長期駐守,兵將的關係很緊密。
    - 打了幾個勝仗後,李隆基好高興,可滅亡的陰影已逐漸擴大。
  9. 效率與穩定
    - 皇帝獨裁效率超高,可是不穩,哪天突然駕崩、換個白痴、心情不好…。 反言之,多頭馬車穩,卻是效率不彰。
    - 唐初皇帝仗打得爽,幾乎達到古代可防守的國力極限。卻沒考慮到哪天國力下降、或是鄰國實力提升的情形。
    - 到李隆基,要嘛放棄國土,要嘛犧牲穩定以換取軍隊效率。。。
  10. 安祿山(另譯為亞歷山大)
    - 通曉六國語言,很會混社會關係,在河北複雜的局勢中或拉或打或詐,保持多年穩定。
    - 晚年的李隆基貪安,讓安掌三區節度使--造反太容易了嘛。
    - 當時局勢:邊軍守境未可調動。內地已無府兵可用。京城的禁衛軍不堪一擊。
    - 若能堅守潼關以待各地勤王軍,損失不會太大。   可方寸已亂的李隆基,先下令斬殺堅守不出的兩員名將,再命出關決戰、大敗,局面終於崩潰。
  11. 百姓可憐
    - 安祿山打仗厲害、管理不行,還是游牧民族那套; 唐軍打仗也要吃穿、要拉兵; 向回紇借兵,回紇入洛陽也大肆劫掠; 抽邊軍,吐蕃趁虛攻入長安,也被洗劫。
    - 烈火烹油一般的開元盛世,一下子給打沒了。  (不正合了大戰之後易生承平世的規律嗎?)
  12. 中晚唐=  說叛軍降服,這話大有折扣,實情是叛軍投降,卻不上交軍權,求得節度使封號,在地收稅割據。 ▲大部份藩鎮還是交稅給朝廷,中晚唐就這麼延續了百多年。 期間長安被反覆攻陷,天子抱頭鼠竄。
  13. 宦官專權
    - 這是中晚唐的另一大問題,也得算在李隆基頭上。  他讓高力士掌握禁軍,從此有了這項傳統。  這原是統治者為貪方便而做的糊塗決定,壞處是繞過互相監督的官僚系統,埋下其造反隱患。
    - 皇帝不敢信任節度使後,不斷擴大禁軍規模,反倒使宦官成了太上皇。
  14. 黃河決口= 盛唐經濟發展,大量砍樹,黃河淤積,多次決口,再來狠命一擊。
  15. 黃巢之亂
    - 大鹽商之子,也挺有錢,可身份低。為謀出身去科舉,沒考上,適逢飢民流竄,乾脆造反。  極嗜殺,動不動就「洗城」。   ▲廣州就被黃巢殺了十幾萬外商。 (看樣子,蘇東坡被貶至嶺南,好像也不甚荒涼?)
    - 徹底消滅門閥=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因科舉而沒落,仍有一定勢力。人們甚至寧可與門閥聯姻、勝過與皇室。唐文宗嘆:咱家已當200年天子,還比不上那些名門望族!   ▲黃巢一來,全殺了。
    - 造反時逢飢荒,沒糧食,就殺掉百姓腌來吃。
    - 最終是黃巢手下的降將朱溫滅唐,帶中國入五代十國。
  16. .8/7(一) 這章還真長! 昨光改教練指點的兩處罩門,即可連續不停游,一直超陳玉青的車。
  • 北宋建立 最完美的制度.

  1. 五代十國
    - 為何北方叫代、南方就叫國? 中國強調正統,宋是接續北方政權(五個朝代),南方那些就是不正經的國了。
    - 分裂時間50多年,比三國的300多年短很多。 都是軍人政變>> 軍人政治在戰場上很高效,可在國家政局上就動盪了,三不五時就政變。 ⇐> 官僚系統講究的是穩定與平衡。
    - 趙匡胤擔任宋州節度使,故國號宋。
  2. 軍權過份集中= 在地方官則為藩鎮割據,在軍人則是政變,在宦官則是廢立皇帝。  嗯?還得搭配「皇帝發懶,將禁軍都交付給宦官」。
  3. 趙匡胤的改革
    - 地方軍閥= 加強中央軍(禁軍)的兵力至數十萬,看誰敢造反?   並輪調中央軍至各地監視,將領為臨時指派 (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避免了安祿山那種狀況。
    - 中央分權= 將宰相權再拆分= 行政(中書門下)、軍政(樞密)、財政(三司)。
    - 中央軍= 杯酒釋的就是中央軍頭子的權,接著再將其分成三部份,個別效忠皇帝,這樣造反就難了。
    - 調兵超麻煩= 由文官組成的樞密院下令(程序冗長)+將領另派+花銷都歸三司管。
    - 重文輕武= 武人想進樞密院,很難,例:狄青。   狄青很可能是冤枉的,但冤了他一人,換來國家長治久安,值!(一嘆)
    - 限制皇權= 所謂權臣、大宦官,根本是皇帝自己犯糊塗任命的,所以皇權也要減!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 清朝就敗在這裡,它只靠皇帝一人治天下),胤規定皇帝要尊重文官集團的意見 (如果哪個刺頭子孫硬是不尊重呢?) 例:包拯阻仁宗任命某妃伯父為宣徽史(小官),講得太激動,唾沫星子還濺到皇帝臉上。
  4. 祖宗家法
    - 兩難= 祖宗制度僵化、跟不上形勢;可一旦破壞它,精心設計的制度就淪為空談。
    - 古人找到兩個憲法等級的東西= 儒家道德、 祖宗家法。
    - 總結:宋朝在預防武將政變、宦官專權上做得很好,明清也吸收其經驗,唐代宦官廢立皇帝之事再也沒發生過,反而是再大尾的宦官,只要皇帝眉頭一皺,立即灰飛煙滅。
  5. .106.8.9(三) 晚起,怠惰,還想每天寫三章? 能熬個一章就偷笑了。 換個角度,不用如此沮喪,興趣過了就暫且放一邊,先換下一本。 已選好,同樣是林欣浩的《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
    .106.9/16(六) 混過一個多月,終究決定回來
  • 垂足坐&印刷術 穿越者的理想年代.

  1. 宋朝商業發達
    - 陸運成本過高,大都市都是水運交匯處。
    - 影響之一:唐代里坊制廢弛,晚上百姓隨便逛街。
    - 由於印刷術發達,平民階層崛起,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2. 垂足坐
    - 古代席地而坐,減輕了家具和建築製做的負擔。「舉案齊眉」一詞,夫妻皆席地,妻舉著一人份小食案高與眉齊--如果是站著舉就太考驗力氣了。
    - 坐>站的過渡期是唐 (想像日本仿唐之坐姿),到晚唐就都坐椅了。
    - 降低相權的故事:趙匡胤趁宰相離座時命人撤椅,從此就只能站著聽訓了。
  3. 印刷術
    - 僅次於造紙術的重磅發明,降低讀書門檻,窮人也有機會當官。這使宋代官員更懂民間疾苦,也增加流動性,促進社會穩定。
    - 宋體字= 明代工匠為印刷方便,逐漸研製出承襲自宋版書的字體。筆劃橫直,即使油墨不足、印刷不良,仍可辨識,至今電腦、書籍中仍在用。
    - 許多古書,全靠宋代印刷術方得傳承。
  4. 雕版印刷
    - 它才是文化爆炸的功臣,非「活字印刷」。 啥?WHY?   木活字不堅固,活兩次就廢了,銅活字才勇。但銅是重要戰略物資,要造錢的!宋朝甚至因為銅不夠而發行「交子」,怎麼可能給印刷用!
  • 宋朝內憂外患 人越多越壞事.

  1. 宋朝政治制度頗有亮點,卻時運不濟:北敵眾多。因當時北方氣候轉冷,游牧民族在生存壓力下團結+南侵。  而唐時濫砍濫伐也造成黃河多次改道,經濟損失巨大。
  2. 契丹
    - 石敬塘割燕雲16州,影響太巨大,契丹得到農業人口與地利,再改組成游牧編制,如虎添翼啊,並定國號曰遼。
    - 遼在右虎視眈眈,趙匡胤考慮從無天險的開封遷都至洛陽盆地,結果「斧聲燭影」,遷不成了 (光義是開封市長;而洛陽市長是匡胤的親家公)。
    - 遼騎兵飆至開封只需3、4天,而這還不光是軍事問題、也是經濟問題:邊防軍開銷大過正常狀況好幾倍。
  3. 宋的問題
    - 借鑑於唐,追求穩定,卻也犧牲了效率。 雖經濟發達,帳面軍隊看似強大,卻都被低效抵消。
    - 熏籠故事= 趙匡胤要個熏籠,等好幾天,問宰相:當年我買個熏籠幾十文,如今當天子要東西反倒很費勁!? 宰相回:這是給您後代子孫設計的,胤這才轉怒為喜。 (胤用心良苦不惜以複雜官僚制度牽制皇權,卻也著實拖慢效率)。
    - 冗兵= 為彌補低效,加派兵源;  冗官= 為分權而多設官員;  冗費= 為養兵養官養敵國(歲幣)開銷頗大。
  4. 黨爭
    - 古人依附豪強; 晚唐後官員都出身寒門了,無強可附,就彼此結黨引援。 最大問題就是置黨利於國利之上。
    - 宋最有名黨爭即王安石變法。 王想法好,但有些地方太超前,執行力跟不上; 司馬光也想改革,但就是儒家老一套的獎勵農耕節約開支。  
    - 原本單純的技術問題成了站隊問題,變法本身的對錯被踢到後邊兒去了。
  • 南宋建立 史上最高位漢奸.

  1. 遼統16州百年,染上漢治惡習,軍力大不如前,北邊的金趁勢興起。   王安石變法時加強皇權、打破皇官制衡格局;偏巧又來個享樂家趙佶,寵出蔡京、童貫等人;  北宋雖問題重重,若無徽欽二宗接連亂搞,尚有挽回餘地。
  2. 海上之盟
    - 宋金定約合攻遼,愛佔小便宜的徽宗卻等遼敗勢已定才攻。沒想到十幾萬殺氣騰騰的宋軍被亡國在即的遼軍打得大敗而逃,還是靠金兵才攻破燕京。
    - 遼將降宋,貪小便宜的趙佶收下了,被金當成討伐藉口,怕得趕緊殺了降將。 誰還替你賣命啊? 傳位予兒,落跑去也。  當時金言:若有1、2千人守(黃)河,我等怎過得去?
    - 李綱組軍堅守開封,等待勤王軍(時已達20萬人,是金兵好幾倍),嚇破膽的欽宗卻忙不迭送人質(趙構)、付贖金(搜括城內財富)。
  3. 最高位漢奸
    - 徽宗逃離險地,心思又活泛起來,在鎮江大搞宮殿,截留運往北方的物資;欽宗不爽了,外鬥外行、內鬥倒很內行,當即接徽宗回開封,此後展開長期內鬥。
    - 金接收三鎮極不順,遭頑強抵抗,乾脆再次南侵。欽宗的作死行為不再多說,總之是全貼上去還不行,最後父子倆都被帶走。
    - 靖康之難至少還有個好處唄:把兩位混蛋皇帝消滅掉。  可惜沒完,下一個趙構也是混蛋。 (光義的種比較差?)
  4. 徽欽宗及大批皇子都被擄走,能即位的只剩趙構。 他帶著勤王軍,不敢打,也不敢逃,只能繞著圈圈等金人走。 後來金國走後又打回來,趙構就逃,走投無路還寫奴顏乞和信(丟臉到家),最後逃到海上。
  5. 這對人民來說倒是件好事,沒了懦弱指揮官,反能放手一搏,期間還出現2個天才級將領:韓世忠、岳飛。  可岳飛滿心以為自己精忠報國,卻不知他是架著皇帝上火堆烤。
  6. 趙構之後,繼任者開始給岳飛平反,可時不我待:
    1)上一代名將已被屠戮乾淨。   2)金國已學會控制並吸收農耕區。  3)南宋國土變小、歲幣增多,國力越發弱了。
    .今天不再碰了,此後每天一章,搞定!
  • 蒙古帝國 突破古帝國極限.

  1. 蒙古為何恁厲害?1) 當時正是游牧興起、農耕文明停滯的時代。 2) 當時亞洲宋、金、夏正死嗑,歐洲則是昏暗中世紀封建。 3) 蒙古騎兵的機動性高。 4) 重視補強最新攻擊技術。
  2. 如何佔領偌大領土? 「竭澤而漁」
    攻城後屠城,餘城懾於其威而直接投降。再趕俘虜去攻別城當砲灰一舉兩得。
  3. 金被蒙古侵時,未與南宋講和,反倒想出「北失南取」的荒唐辦法,可沒想到經過百年農耕生活,他們戰力也不行了,被南宋抵抗7年。
  4. 南宋抗蒙算久的,40多年,因南國河多不利騎兵。
  5. 幼子繼承制。被成吉思汗破壞了,他指定三子窩闊台;其他人不甩。 後來忽必烈(托雷子)繼承汗位,大家還是不甩。 於是,元朝和蒙古汗國是不同概念。 元朝=中國+俄東+外蒙。
  6. 忽必烈按中國年號、國號、廟號、謚號,倡儒學、辦科舉,未禁漢語、漢學,故元朝也可認為是中國的一部份。
  • 明朝建立 草根理想國.

  1. 元朝是短命王朝,100年;卻有更短的,隋30年、西晉50年、五代50年。
  2. 統治不久的原因:1) 人口少。 2) 漢化不徹底。 3) 種族歧視。
  3. 宋朝是中國官吏制度的高峰,各種導致帝國崩潰的內部危機都被避免了,就是效率差了點。
  4. 歷代開國主,唯朱元璋是平民。 因元朝把漢人權貴都打壓光了。這並非好事,在死人堆中摸爬滾打出來,眼中的世界比常人更黑暗。
  5. 政治制度基本延襲宋朝,外戚宧官權臣等問題沒出現過,只一條,朱對「皇權受制衡」這點不能接受。沒多久找個由頭廢掉胡惟庸、廢掉宰相。
  6. 朱出身底層,對讀書人、官員等,有天生不信任。又過份相信殺伐力量,每當事情棘手就大殺一通。  - 胡惟庸案就這麼幹,殺胡以外,還株連三萬人。
  7. 但凡開國君主皆勤勞、富權力慾,非如此無以勝出於爭霸。可子孫們只愛發號施令、錦衣玉食,誰來跟你事必恭親?  朱元璋常忙到「昧爽臨朝,日晏忘餐」,宰相還有退休的一天,他只能做到死。
  8. 內閣= 皇宮內有圖書館,名「文淵閣」,朱棣將閣員們充做貼身祕書管文案,後來還兼出謀畫策。 其官名「文淵閣大學士」,又因事沾皇家,簡稱「內閣」。
  9. 票擬= 內閣看完公文,草擬個處理方案給皇帝過目,皇帝要操煩的只有YES/NO。
  10. 批紅= 皇帝要用朱筆批閱「票擬」,懶性無極限,後來都交給「司禮監」的宦官們操持此事。 (司禮監原任務是管理圖書。真巧,內閣和司禮藍皆源於圖書)。   - 司禮監權太大,出過劉瑾、魏忠賢這樣的大宦官,卻因明制相互制衡,他們無法徹底控制政府和軍隊,當皇上不再支持,也就滅了。
  11. 朱元璋控制慾超強,百姓萬事都規定。還承襲元朝的「匠戶制度」、限制商業,企圖凝固整個國家,使之靜止不動。  - 朱不理解商業的重要,廢止商業稅,只克農業稅,還說省點花就好。  這是西方國家他媽的能超越中國的主要原因。  - 更嘔的是清朝還加倍保守。
  12. 多疑
    - 錦衣衛= 朱元璋特多疑,對誰都不信,故創此機構,可抓百官、不依正常程序丟人進詔獄逼供。
    - 殺功臣= 歷代帝王都做過,朱尤徹底,每案動輒屠萬人。殺無可殺後,人才也被殺光,只得撿回分封老套。
    - 藩王亂= 朱分封諸子守邊。  嫡長孫建文帝削藩過急引起燕王隸的「清君側」。
  13. 朱隸
    - 遷都= 一來南京被焚,二來北京是他的起家處。
    - 東廠= 錦衣衛不但沒消失,他還另設東廠強化。 (憲宗的西廠是臨時機構,不久後裁撤)
  14. 大勢
    朱元璋以為自己能逆天,對宋朝以來千錘百煉過的制度加以想當然耳的改造,終究擋不住歷史巨輪。
    - 宦官= 朱時宦官不許識字,後因票擬、批紅制,大權仍落入其手。 遠的不說,朱隸時的鄭和就下西洋,把祖訓當空氣。
    - 商業= 再禁也沒用,至明末商業終究發展了起來。
    - 肅貪= 朱用刑之酷,貪60兩就剝皮,株連甚眾、寧枉勿縱,殺到官員都不夠用了,結果朱後大貪官輩出。
  15. 皇帝稱呼
    - 謚號= 皇帝死後蓋棺論定的評判式稱號。 到武則天開始馬屁風興起,謚號越取越長…
    - 廟號= 漢以前要夠格者才能進太廟,唐起又是拍馬風,所有皇帝死後皆能入;但廟號花樣少、重覆率高…
    - 年號= 朱元璋帶頭,明清皇帝大多只取一個年號…
    - 總結:漢用謚號(如漢文帝、景帝、武帝)。唐宋用廟號(如太宗、玄宗、徽宗)。明清用年號(洪武、嘉慶、康熙、雍正、乾隆)
    - 用這個來背年代: 漢- (魏晉南北朝)- 隋唐- (五代十國)- 宋- (元)- 明清
  • 明朝滅亡 狠君王架不住懶子孫.

  1. 滅亡三大問題:1土地兼併、 2皇族太多、 3黨爭。
    - 1歷代都逃不掉。 2為防皇室干政而施行,明末皇族8萬人,耗掉山西一年稅收。 3這是政府部門互相制衡的代價,而且沒有宋朝厚待士大夫的傳統,鬥到至死方休,最有名的是魏忠賢閹黨 VS 東林黨。
  2. 魏忠賢
    - 小混混,自閹入宮躲賭債,結識皇帝乳母。 天啟帝之母不受待見,早死,他幼時也沒讀啥書,孤獨,愛上木匠活,繼位時16歲。 魏每在他做木活時入秉,帝就一句話:「你自己看著辦」。
  3. 東林黨
    - 其實只是在「東林書院」聚集,商討如何推翻閹黨,本身並無組織性,是閹黨冠予他們「黨」性。
  4. PK
    閹黨無法獲得壓倒性勝利,原因有二:1制度互相制衡,無法整碗捧去。 2儒家精神。 最有名一次,閹黨去抓東林黨人,竟被百姓打死,其後有五人主動出面自首頂罪。
  5. 崇禎上台
    - 魏忠賢垮台。但其生性多疑,也不讓東林黨獨大,也提拔些和東林黨不對付的官員,於是產生新的黨爭。  - 黨員們置黨派利益於國事之上,能行嗎?
    - 這些儒生彼此攻擊的理由都是儒家道德,以致明末抗清時,很多打仗的技術問題也變成道德問題,屢犯錯誤,加速滅亡。
  6. 最後幾根稻草
    - 小冰期= 明末至康雍乾,甚至海南島都有降雪記錄,災荒 ⇒ 女真南侵 + 明朝本身亦少糧、經濟壓力大。
    - 一條鞭法= 實物稅和徭役稅皆折算成銀兩,原本可減少剋扣及貪污,抗清時卻出現大問題 ⇒ 送給北方士兵的不是糧,而是錢,田地又在戰火中荒蕪待盡,無法屯田 ⇒ 糧價飛漲。
    - 大饑荒= 南方糧食只能運到天津(大運河終點),後來都是由戰地附近省份運去 ⇒ 大饑荒隱患。
  7. 稻草還有
    - 全球白銀危機=  歐洲從南美A到大批白銀,向中國買精緻用品,張居正才有本錢以白銀本位玩一條鞭法。後來南美銀產量下降,加上日本鎖國(它是中國另一銀來源) ⇒ 中國白銀升值,屯積,通貨緊縮,物價飛升。 ⇒ 北邊給戰區運糧的河北、山西等地首先崩盤> 農民軍(李自成)
  8. 李自成= 時勢造英雄,很多更有遠見的農民領袖已被明軍勦滅。李無王天下野心,但崇禎在儒家大義裹脅下也不可能談和。 李對農民百姓秋毫無犯,只刮地主大官,皆為軍費故。 可如此一來犯了大錯:不能同時與所有人為敵。
  9. 李得天下太快,來不及消化戰果、軍隊、建立新制。 他只是剛好趕上了經濟崩潰點+北方秩序瓦解點。 他一律拒用原官僚而用新人,滿足了爽感而已。
  10. 吳三桂
    - 他雖勇猛,卻無法單線對抗兩邊(清、李),而山海關無田,不可能長期據守。只能選一邊投降了。
    - 相較於李對官員的搒掠酷刑,清對降將頗優遇,如三桂之舅祖大壽是抗清名將,曾至城中人相食、詐降,後終降清仍得厚待。 即便沒有陳圓圓,實際的吳也會選清。
    - 通常是時勢造英雄,但也有少數人為選擇改變歷史進程,吳三桂就是。
  11. 如果
    - 多爾袞沒有打出「為崇禎復仇」的口號;隨便一個皇子逃到南京主持大局;
    - 以南方的富庶及複雜水道,別說抗清之戰馬,反攻殘破北方都有可能。
    - 歷史沒有如果。
  • 東南沿海 中國的另一面.

  1. 唐朝中後期,西域戰亂,絲綢之路中斷,嗜利商人們設法打通海路;宋朝以後經濟重心往東南移,除開農業原因,海路開通也是重點。
  2. 元朝首都在北京,而大運河只到天津--走海路。航海技術發展至世界前端。
  3. 鄭和殖民艦隊?
    - 沒戲。 儘管造船技術高強,可這是皇帝一時興起,不像西方的動力在民間,因而注定不久長。
    - 朱隸之後幾十年的憲宗想調閱航海檔案,卻找不到--也就算了。 反而迎來海禁時代。
  4. 海禁
    - 朱元璋看不見貿易的好處,只想一味禁止,而他看見海船放肆地開來開去,又用一貫粗暴的手段處理= 海禁。
    - 海禁至明中後期的嘉靖達到高峰,然而殺頭生意有人做,船隻們乾脆武裝起來抵抗官兵,遇到弱者也順手黑吃黑,這種半商半盜者被稱為「倭寇」。
  5. 倭寇
    - 其實大部份是中國人,只是基地設在日本,躲捕兼後援方便。
    - 還有內奸們,平日老百姓,倭寇來時跟著打家劫舍。
    - 打不過就跑,總打不完。最後怎解決? 經濟問題,從經濟入手= 開放海禁啦!
    - 明末,終於解決此問題。要能早點想到這層,才有可能成為「日不落國」。
  6. 鄭和第五次下西洋時,西方開始遠洋探險。哥倫布艦隊有3艘,還不夠鄭和的零頭。
  7. 香料
    - 中國商品極受歐洲貴族喜愛,然而更哈的是香料--解決醃肉難吃的問題。
    - 明初,中亞被伊斯蘭教徒占領……慘了,商品課重稅。 最受刺激的是西、葡、荷三國,不但中亞剝、歐陸國也剝。 乾脆往西邊海上發展。
    - 葡人沿非洲一直往東探,最終向明朝租借了澳門,賺個滿缽滿盆;
    - 西人(伊莎貝拉一世)在哥倫布身上賭一把,中樂透! (原來只航行了70天)
    - 荷人後來居上 (東印度公司)。
  8. PK
    - 西方艦隊大輸。 1)當時尚未進入工業時代,不敵龐大中國。 2)千里奔襲,怎敵家門口應戰+支援無限的中國?
    - 只是明末重心轉到北方邊防,南方被私人與外國壟斷,其中最大一支是鄭芝龍。
  9. 鄭家
    - 鄭芝龍是投機份子,他以為降清能持續榮華,卻被騙至北京,妻被攻入之清兵凌辱。
    - 鄭成功是偉大軍事家、政治家,曾佔東南,大軍數十萬。 直到清軍平定西南,矛頭指向他。  目光移至台灣。
  10. 台灣
    - 荷蘭人初到,想玩狠的,卻在澎湖被明軍大敗,退守台灣。 後又被鄭成功趕跑。
    - 鄭成功奪台不久便去世,鄭家後代奪權、內亂不斷。
    - 施琅= 鄭芝龍部下,後投鄭成功,日久矛盾激化,鄭殺其父,仇不可解。。。
    - 清收台,直到200年後馬關條約。
  • 清朝建立 走向顛峰與自我毀滅.

  1. 剃髮令
    - 滿清沒有儒家知識份子,只能用明朝現成的。這可是群牛逼的人,為民族大義可以去死。
    - 多爾袞就用這招,先殺掉刺頭。 剃了頭的那些,身心都被羞辱;頂著清頭,你好意思講民族大義嗎?
    - 這相當於降清的投名狀。
  2. 滿表漢裡
    - 清朝能統治300年,就是靠「歷史」這武器。以史為鑑,全盤漢化。 滿清皇帝的漢學水平一個高過一個。
    - 明末皇族太多,拖垮國家財政。滿清改為「降襲」,只保留少數「鐵帽子王」。
  3. 親王議政
    - 這是游牧部落的痕跡,不利統治。康熙設「南書房」與之抗衡。
    - 到雍正,保留「軍機處」這個原為征討准葛爾所設的臨時機構,後越來越大,至乾隆已完全取代內閣。
  4. 奏折制
    - 雍正發明的。此前只有奏章,攤在陽光下;奏折卻是官員直接上奏給雍正,只他兩人知。
    - 朱批諭旨= 在奏折上批示,還給官員執行,完全避開輿論壓力。
    - 皇帝甚至可分別問多人同一事,看誰敢胡說?
    - 哇靠!海量奏折一人批,誰受得了?
  5. 嚴苛教育
    - 清朝既要皇權一把抓,就得確保皇帝品質,教育極端嚴苛:每晨5點起,學12小時。每日只能休2次X 15分鐘/次。 一年只休5天。。。
    - 雍正每天4點起,讀書到7點吃早飯,then見大臣至中午,then批奏折至深夜。
  6. 不再立嫡
    - 全國興衰繫於一人,怎可再立長? 改立賢吧!
    - 清朝的皇權不再有文官系統制衡,皇帝一死,爭位異常慘烈。
    - 由於要立賢,須讓皇子歷練。康熙晚年就遇到皇權被威脅&爭位的煩惱,兩廢太子,政局一團糟。
  7. 祕密立儲制
    - 雍正設計,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圓明園內各一份。好處很多:1皇子間不會互相攻訐,老實做好本份。2不會威脅皇權。3沒有想殺掉老爸的太子。4大臣不會特別依附誰。5考察不滿意,隨時改遺詔。6防止偽造。
    - 也有壞處:皇子受皇帝考察,容易變得保守、順承。乾隆高壽89,嘉慶的考察期就特別長,造就他的保守風。偏偏此時清朝由盛轉衰,西方工業革命、中西矛盾加劇,不得不變。
  8. 集大成
    - 作為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清朝總結歷代經驗,統治最穩定。
    - 它是元朝以外疆域最大的,東三省(嫁妝)、蒙古、西藏、台灣,歷代搞不定的外患,被清朝一一打服,牢牢掌控。
    - 似乎很強,可百姓不見得享受到。清朝人口到達3億,糧食卻未等比上升,外國傳教士們看到的是一片餓殍景象。
  9. 文字獄
    - 這得皇權特大才辦得到,比如秦始皇、朱元璋,否則皇帝身邊的官也是讀書人,誰願做法自弊? 到清朝,條件成熟,最高朝是康雍乾三代。
    - 清朝文字獄三特色:捕風捉影、處罰重、牽連廣。
    - 皇帝真以為文人們發發牢騷就會動搖國本? 非也,這是製造恐怖氣氛,讓讀書人失去獨立思考的勇氣,不敢造反,江山才真的穩。
  10. 四庫全書
    - 乾隆不會放過這種自我標榜的機會。可真實用意在:1查禁書。 2藉編纂過程任意篡改文字,讓你被帶歪都不自覺。  
    - 歐威爾《1984》有個真理部就這麼搞,還有句名言:「誰控制歷史,就控制了未來。」一時洛陽紙貴,被讚有創意。可其實這根本就是我們玩剩的。
  11. 由盛而衰
    - 滿清統治最穩定,甚至完全鉗錮言論與思想,卻也避不開這三大問題:人口增長、土地兼倂、貪污腐化。
    - 人口增長,部份得利於多產糧食的傳入,如甘薯、花生、玉米、洋芋,但仍到達極限,饑民遍地。乾隆晚年,各地民變不斷,越鎮壓越多。照此規律,最後會像唐末一樣,被遍地興起的軍閥瓜分。然而,歷史為它帶來更厲害的敵人…
    - 乾隆58年,英使團訪華,帶來所有最先進科技,假使清朝想派個間諜團,想刺探的全部機密都在這兒了。
  12. 命中注定
    - 乾隆的反應:你們這些玩意兒,天朝我都有了。  當他自豪回顧十全一生,西方工業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大步大步地超過中國。
    - 僅在乾隆死後40年,鴉片戰爭的砲彈便炸醒大清的美夢。

106.12.14  撐好久,終於寫完了,紮紮實實的筆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