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3日 星期五

家庭074_錢文忠【玄奘西遊記】。讀書筆記

這本是寒假去埔里玩,進圖書館閒晃時無意間巧遇的。因對玄奘大師長久以來的敬仰,回桃園後也去圖書館借,看完後不過癮,再做筆記。。。
1、果然,第二次看書的滋味更美妙。
2、只是,這種動力越來越少,有點慚愧。


【玄奘西遊記】筆記


  1. 隋煬帝派鄭善果剃渡僧人(只有14個名額),鄭見時年13的小玄奘風骨奇佳,便給他一個保障名額。 有人抨擊他偏袒,鄭曰:「誦業易成,風骨難得。若度此子,必為釋門偉器。」
  2. 19歲前,都跟著同為僧人的哥哥在洛陽修習佛經。
  3. 中原紛擾,高僧們匯聚四川,成為當時佛學中心。玄奘也在20歲時來到四川。時有高僧道基法師云:「講學多年,未見少年神悟若斯人。」
  4. 21歲方受「具足戒」,成為正式僧人。
    - 鎮江寶華山上有一隆昌寺,極小,卻是佛教界的哈佛,中國乃至東南亞許多方丈、住持皆於此受戒。
    - 儀式繁複莊嚴,須過數百米暗道考驗正心,不僅是削髮點戒疤耳。
    - 具足戒,比丘有250條,必丘尼更多,300多條。某些戒條要求之高、之嚴,簡直匪夷所思。
  5. 24歲,不願安留四川享受高望,拜別哥哥去長安。
  6. 25歲,得中土頂尖大師智琰法師(時年逾六旬)極高評價:豈期以桑榆末光,得遇太陽初運暉。」立刻在佛教界傳開。
  7. 在長安聽印度名僧波羅頻迦羅蜜多羅講經,眼界大開,決定前往印度。上表奏陳,但「有詔不許」(時唐初立國,根基未穩)。玄奘不氣餒,學梵文、練體力,等待良機。(當時梵文類似中古歐洲拉丁文,為通行語言)
  8. 28歲,長安歉收,太宗下詔眾人四散就食,天賜溜走良機。
    - 唐開國之初,吐蕃勢強,和突厥也緊張,唐怕流失青壯戰鬥人口,下「禁邊令」。
  9. 1涼州都督李大亮勒令玄奘東返,卻未強行押解,予其喘息之機。
    2河西佛教領袖慧威法師暗遣二名弟子護送玄奘至瓜州
    3又被瓜州刺史獨孤達發現。
    4偷渡幾大難關:葫蘆河> 玉門關> 五烽(各距百里,中途絕無水草,更有士兵會亂箭射偷渡者)> 八百里莫賀延磧(磧=沙漠)> 才能到伊吾國(今哈密一帶)
    5作者參加絲綢之路考察,補給完善、四輪傳動車、沿路基而行,即使這樣都覺很難,當年玄奘更是難不可當。
    6李大亮想起來了,下達訪牒(=通緝令);令至瓜州吏李昌(虔誠佛教徒)手中,暗助玄奘。
第五講【偷渡國境】
  1. (小知識:達摩乃梵語= 真理。狐臭= 胡嗅)
  2. 玄奘至廟中祈禱,胡僧告知夢見漢僧騎蓮花翩然西去
  3. 又進來一胡人石槃陀欲授戒成居士,玄奘當即助他,…小事別記了。
  4. 日落,石帶一老胡人(嚮導),牽瘦老赤馬,勸「願自料量,勿輕身命」。奘答:「貧道為求大法,發趣西方,若不至婆羅門國,終不東歸。縱死中途,非所悔也。」胡:「此馬往返伊吾已十有五度,健而知道。…」
  5. 石槃陀畢竟怕被抓,曾動念殺害玄奘。
第六講【邊關被擒】
  • 今石自去,孤身一人穿行沙漠,怕被守關將士發現,晝伏夜行,終於見到第一峰…難題來了:得取水。
  • 僧人水分3種:時水、非時水、觸用水,真麻煩。
  • 取水時箭射膝旁,大叫「我是僧,從京師來,汝莫射我!」
  • 烽火台校尉王祥的處理:不是遣返,而是想送玄奘去他故鄉敦煌宏法。
07【險象環生】
  • 玄奘絕不去敦煌,並說「必欲拘留,任即刑罰,玄奘終不東移一步以負先心。」王祥被震住了:「弟子多幸,得逢遇師,敢不隨喜?」
  • 給食給水指路,直奔第四烽,守將還是他宗親王伯隴。
  • 隴也教奘一招:避開第五烽,直奔野馬泉。
  • (小知識:塔克拉馬干 = 進得去.出不來)
08【身臨絕境】
  • 八百里莫賀延磧,還失手打翻水,「千里之資,一朝斯罄。」
  • 折返十多里後,發狠重新往西走,不死不休。(寧可就西而死,豈歸東而生)
  • 吐魯蕃氣候: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
  • 五日夜滴水未盡,將掛點前,老馬突然拚命前衝,找到水草地。休兩天,再走數日,終於穿過莫賀延磧,抵達伊吾。(可視為出唐後的第一外國)
  • 高昌王麴文泰得知,命伊吾王交出玄奘。
  • 麴欲留貢玄奘,奘堅不允。
09【被困高昌】
  • 脣槍舌箭一番,王終欲強留,殺招:絕食端坐三日水漿不進,氣息奄奄。
  • 泰認輸,奘怕他使詐,泰於是和玄奘結拜表明心跡。
  • 去取經OK,但請答應回程時再來高昌留三年。
  • (小知識:沙彌= 7~20歲,尚未受具足戒的僧人,有十戒,不列了)
10【異國傳奇】
  • 麴為之準備超多物資,例:法服30具、黃金100兩、銀錢3萬、綾及絹500匹、馬30匹、手力25人…
  • 臨別前,抱兩人抱頭痛哭,「傷離之聲振動郊邑」。
  • 下一站:阿耆尼國。原本受到熱烈歡迎,出示麴文泰書信後,國王變臉,原來高昌常侵擾人家(呿)。只留一天便離開,仍留下300字記錄(略)
  • 下一站:龜茲(庫車、丘慈(台))。它曾有個國王暫離宮,請弟代理,弟先給王一盒。事後,大臣誣弟穢亂宮幃,弟請王開盒,馬的原來是命根子,犧牲未免太大。
11【龜茲辯經】
  • 拜訪傲慢國師高僧木叉「毛匊」多,其人曾留印20餘年,博覽群經,特擅梵文。辯論大勝,多曰:「此支那僧非易酬對,若往印度,彼少年之儔未必有也。」
  • 這場辯論載於《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非《大唐西域記》。
12【一波三折】
  • 大雪封路2個月,記下龜茲許多珍貴記錄。 它音樂水準極高,「管絃伎樂,特善諸國」,影響西涼音樂> 北魏北齊> 隋唐> 成為漢族主要民俗音樂。
  • 離開龜茲2天就遇強盜2千人,盜們為分贓不均先大打出手,逃出一命。
  • 至跋綠迦國(新疆阿克蘇),休1天,往西300里,至凌山腳下,蔥嶺北麓。(這段太瑣碎,以後不記了)
  • 凌山乃「死亡之地」,「復無燥處可停,唯知懸釜而炊,席冰而寢,七日之後方始出山。」
  • 出凌山,西行400里,大清池=熱海=鹹海,繞湖西行500里,達碎葉城,曾為唐安西四鎮之一,今俄羅斯托克瑪克境內,很可能是李白故鄉。
13【化敵為友】
  • 康國= 颯秣建國= 今撒馬爾罕,事火為道(拜火教),玄奘雖改變國王信仰,卻改不了民眾。
  • 羯霜那國= 史國,略。
  • 活國= 今阿富汗昆都士。人倫悲劇:呾度設的夫人(高昌王妹)剛去世,再婚,大兒子與新妻串通毒死呾度設。
  • 名聲↗,四處受邀,講經、禮佛、求學。
14【走進印度】
  • 梵衍那國,巴米揚大佛。
  • 迦畢試國。質子迦藍廟,另名沙落迦(= 洛陽寺),祈禱掘珍寶。質子帶去梨、桃種子,印度方有此二果。
  • (小知識:《俱舍論》「壯士一疾彈指頃,65剎那。」
  • 簡介《大唐西域記》卷二「印度總述」
15【佛影謎蹤】
  • 菩提= 至高無上的智慧和覺悟
  • 彈指= 古印度之喜悅+致敬。
  • 佛影窟
16【巴印奇聞】
  • 入巴基斯坦,跋虜沙城。印度史著名的自在大師在此撰《阿毗達磨明燈論》,無漢文本。如今只存一本在西藏。
  • 娑羅覩邏邑,波尼你(亦作波膩尼)的故鄉,古印度最偉大語言學家、梵文文法奠基人,著《八章書》(俗稱波尼你經)總結梵文語法。
  • 觀世音菩薩其實(X),正解為觀自在。
  • 迦濕彌羅國,今喀什米爾。第四次結集佛典處。
    第1次:如來涅槃後第一年,BC486
    第2次:吠舍厘結集,BC300多
    第3次:華氏城結集,阿育王時期。
    第4次:迦膩色迦王,請五百賢人解釋經、律、論各十萬頌
  • 「頌」= 梵文特殊體裁,1頌譯成漢語四句,亦叫一偈。
  • 玄奘在此停留兩年,鑽研梵語佛經,為日後周遊印度+譯經打下初步基礎。
17【真假女國】
  • 磔迦國,又遇盜,欲殺人滅口,小沙彌發現密道,逃,求助村人攻盜,眾悲唯奘笑,何以故?「居生之貴,唯乎性命。性命既存,余何所憂?故我土俗書云『天地之大寶曰生』,生之既在,則大寶不亡。小小衣資,何足憂吝?」
  • 32歲,東女國。
  • 劫比他國,古名僧迦舍,有27字被人刪:「皆作天像,其狀人根,形甚長偉。俗人不以為惡,謂諸眾生從天根生也。」
  • 蓮花色尼,七惡報。
  • 世親和尚,其兄無著,皆高僧,以兄助轉信大乘。眾賢和尚攻世親。
18【在劫難逃】
  • 羯若鞠闍國,恒河+卡里河匯流處,又名曲女城,戒日王。執政606-647年,北印度霸主,33年天下太平,節約、行善、不准吃葷與殺生,寫過詩歌、劇本,支持佛教。無遮大會/5年,每天⅔時間行善。佛牙舍利,交錢才能看。
  • 阿耶穆法國,最危劫難:強盜,「素事突伽天神」= 難近母= 印度教雪山女神化身之一,濕婆妻、性力派主神,至今孟加每年春、秋都要祭祀她。性力派:人祭、輪座(雜交)、瑜伽、魔法。
  • ……「今此沙門形貌淑美,殺用祠之,豈非吉也?」玄奘曰:「願賜少時,莫相逼惱,使我安心歡喜取滅。」
19【絕處逢生】
  • 盜欲下刀時,突然間「黑風四起,折樹飛沙,河流湧浪,船舫漂覆。」馬的還真巧。強盜趕緊放下屠刀,「相率懺悔」,玄奘甚至順便開釋,授其五戒。
  • 缽邏耶伽國,今阿拉哈巴德,自古以來的聖地,恒河+閻牟那河交匯,來絕食7天後自殺者很多。 苦修:單腳站河中矮柱,單手搭高柱,另手另腳伸展、頭高抬、繞日轉,哪天掉到聖河死了就算練成。
  • 辯經:一問一答非常快的,不給你思考餘裕。提婆菩薩降伏外道:你是誰?天。天是誰?我。我是誰?狗。狗是誰?你。你是誰?天…
20【佛陀故鄉】
  • 憍賞彌國,王欲滅佛,請外道辦辯論,贏即滅之,僧不輸則外道自割舌。當時尚年輕的『護法菩薩』挺身而出。
  • 外道先把自己書中論點抑揚頓挫誦讀一遍,菩薩說「行了,我贏了。你要我正背或倒背?」 (古印度高僧皆經嚴格梵文訓練,其最為複雜、精細,故僧人記憶力皆超群)  外道怒曰:「子無自高也,能領語盡,此則為勝。」。。。菩薩此戰一舉成名。
  • 室羅伐悉底國,漢譯『舍衛城』,古印度16國之一憍薩羅國首都,是印度許多宗教的聖地。釋迦牟尼本人在舍衛城生活25年。佛教史極重要的祇洹精舍(祇樹給孤獨園)即在此 (另一為竹林精舍)。>>竹林七賢
  • 玄奘到此時,已是滿目荒涼。
  • 提婆達多:提婆=天,達多=授,是佛陀堂弟,在佛教史中被描寫成十惡不赦者。「提婆達多五法」= 苦行,在古印度很有說服力。
  • 釋迦= 族名,牟尼= 聖人、覺悟者、有高度智慧及道德者。
  • 迦毗羅衛國:佛陀故鄉,釋迦族從BC六世紀開始興旺,1974年,考古證據顯示,即今尼泊爾比普拉瓦。
  • 沙彌寺。
21【情怯聖境】
  • (娑羅林:佛陀涅槃處。鹿野苑:初轉法輪處。)
  • 維摩詰經:原經名《毗摩羅詰經》,佛陀在吠舍厘國所講,主人翁是維摩詰,一位富有在家居士,很符合漢族不想出家以盡孝+安享富貴的心理需求(居士佛教在漢人間忒盛行)。
    支謙首先漢譯,鳩摩羅什也譯為《維摩詰所說經》,玄奘也譯成《說無垢稱經》,篇幅越來越大。
  • 最流行的是鳩摩版,玄奘往往太忠於原著,翻得拗口,不盡符合中文行文習慣。
  • 王維很喜歡他,因字摩詰,但這樣就尷尬了。維摩詰原意「無垢稱」,於是王維= 王沒有,摩詰= 髒得很均稱。
  • ★終於到達摩揭陀國--那爛陀寺所在。BC7世紀起即強大,首都王舍城,玄奘記錄「伽藍五十餘所,僧徒萬有餘人,並多宗習大乘法教」,但也「異道實多」。
  • 佛陀一生大部份時間在摩揭陀國度過,四次佛典結集,1、3次都在此國內,佛陀聖跡大半在王舍城附近。
  • 貞觀15年(641)戒日王即以摩揭陀王名義遣使唐朝(可能是受玄奘影響)。太宗很高興,立刻派使回訪;當時高昌國王麴文泰已到過長安,太宗很可能已知道玄奘的事。
  • (小知識:白砂糖就是唐太宗派人從摩揭陀國學來,此前中國人只會做麥芽糖)
  • 菩提樹:原名卑波羅樹,佛陀在此樹下悟道,後人因改其名。據說佛陀在世時它高數百尺,後有多位惡王破壞,玄奘時只4~5丈。枝葉青翠冬夏不凋光鮮無比寶光溫潤,但每年佛陀涅槃日,樹葉會突然落下。全印度很多人都會來此用牛奶灌樹。
  • 佛教最高學府那爛陀寺,竟派四位高僧前來迎接玄奘,接著又來200僧、2000施主共迎。(玄奘時年32,按古人標準已是中年)
  • 寺主戒賢法師:出身王族,婆羅門,特精《瑜伽論》,是戒日王時期全印大乘有宗的最高權威。當時106歲,「博聞強識,內外大小一切經書無不通達」、「一切窮覽,德秀年耆,為眾宗匠」。他當年跟隨護法菩薩學習。 玄奘以印度最高禮節拜師:跪地以膝肘行,吻法師腳
22【求學奇緣】
  • 戒賢問玄奘來幹嘛?奘曰「學《瑜伽師地論》」,戒賢竟嚎啕大哭。原來三年前,戒賢不堪20載痛風之苦,決定絕食赴死,夢中有三仙人叫他等等,三年後會有中土僧來學經(真神)。金仙文殊,綠仙觀自在,白仙彌勒,正是口授此經者。
  • 那爛陀:原意「施無厭」,1861年,考古學者據《大唐西域記》發掘,在今印度巴特那縣,中國捐款在當地建玄奘紀念館。
    它是一組寺廟群,極盛於AD6~9世紀,古印度最高學府,藏經豐富、大師雲集、態度開放、外道眾多,「僧徒主客常有萬人」。漢僧太多,當地竟有廟名曰漢寺。AD1200年左右被回教徒毀,削髮者全殺、佛經通燒,自此一蹶不振。
    「寺內講座日百餘所,學徒修習,無棄寸陰。」「戒行清白,律儀淳粹,僧有嚴制,眾咸貞素。」「其有不談三藏幽旨者,則形影自愧矣。」
  • 玄奘初到時,佛學根基仍屬小咖,卻得最高待遇,可能得益於戒賢夢
  • 住:護法菩薩故居北院。食:很優,不多講。行:乘象輿,配四「淨人」為僕。並免除一切雜役。能得此待遇者,須精通三藏,千裡挑一,全寺僅十人。
23【雁塔傳奇】
  • 玄奘不急著修行求學,先遊歷+禮拜佛跡去了。
  • 大雁塔:該處僧人原修小乘,找不到三淨肉吃,朝天上飛過的大雁向菩薩抱怨,想不到其中一隻就掉下來了。自此僧眾斷肉,並修塔紀念。至今仍聳立在安西、象徵盛唐文明的大雁塔,即源於此。
  • 玄奘年53,擔心經卷、舍利、佛像遭火,高宗立即批准在慈恩寺西院造塔,玄奘也親自參與搬磚,只花兩週就蓋好(難怪30年後就塌)。後武則天集資重修,正式命名大雁塔。
  • 神龍年間(705-707),不知為何形成風氣,進士及第者上大雁塔題名。白居易27歲中進士「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二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 玄奘遊歷一大圈,年底方回,最大驚喜:戒賢親自開講《瑜伽師地論》。(都百多歲了玄奘還敢先遊歷再學習?)
  • 此論是彌勒五部大論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一部,梵文有4萬頌= 漢譯16萬句,奘譯100卷。戒賢開講,轟動全印,數千眾來奔。
  • 一講15個月,每背一誦就問懂否?懂就跳過不懂現解。玄奘在那爛陀寺5年,學此經3遍。其他經典不再細述,總之下了巨大功夫。
24【何去何從】
  • 玄奘還想學別的,戒賢曰:法貴流通,豈期獨善?更參他部,恐失時緣,智無涯也,唯佛乃窮。人命如露,非旦則夕,即可還也。
  • 玄奘拜別,仍先南巡。因那爛陀寺仍有不足,想從旁補充。後又隨勝軍(與戒賢齊名)學習,2年。
  • 一個很唬的例:玄奘買花穿環向菩薩像祈禱:1回程平安無事,花環留菩薩手上;2能生在彌勒佛身邊,留臂上;3能最終成佛,套頸上……一拋,三處皆中!(你是一口氣拋300環嗎?)
  • 41歲,貞觀14年(AD640),正隨勝軍學習。夢:那爛陀寺一片荒蕪,金色文殊說十年後戒日王駕崩,即將大亂。
  • 回程再訪那爛陀,被戒賢留下,要求開課,講很難的佛經。(好比去牛津留學,再受邀開講沙士比亞的課)
25【宗派之爭】
  • 印度辯經很激烈,敗者銷聲逆跡、或割舌、或自殺;勝者一戰成名、萬眾矚目。
  • 告別前,又旁生枝節:戒日王巡至烏荼國,境內僧眾推出小乘領袖、南印度三代帝王灌頂師般若「毛匊」多,其有《破大乘論》七百頌,短小精悍,欲向大乘辯經PK。
  • 戒賢選出四僧應戰,其他三人未戰先怯。然戒日王又送信來說先暫停,等候召喚(可能是戰爭之故)。
  • 順世外道上那爛陀挑戰,寫論40條,曰「若有破一條者,我則斬首相謝。」不寫戰勝則如何,一見自大,二則那寺若敗,聲譽全賠。
    一向謙恭的玄奘,竟派淨人撕下論綱,再親自「以足蹉躡」--為了挫其銳氣。 原本氣憤的外道,一聽玄奘報上印度名「摩訶耶那提婆奴」(大乘天之僕),立感「慚恥更不與論」 (當時玄奘名氣極大)。
26【論戰因緣】
  • 玄奘避開40條目,首先列舉當時流行諸外道,再一一批駁,把順世外道也繞進去(你們外道都是一丘之貉)。外道胡里胡塗輸了,將砍自頭,玄奘卻只要他為僕,外道「歡喜敬從,即將向房」。
  • 玄奘真正擔心的還是波若「毛匊」多,弄到《破大乘義》,卻有好幾處看不懂;沒想到順世外道卻懂,而且是聽「毛匊」多講過5遍,賓果! 弄懂後,玄奘寫下第二部梵文著作《破惡見論》。
  • 順世外道被放歸,大做廣告,引得僅次於戒日王的鳩摩羅王也來邀請玄奘。 (鳩摩羅= 童子)
27【雙雄鬥法】
  • 1玄奘欲歸國、2戒日王先約的,戒賢法師只得使個拖字訣,於是鳩摩羅王的邀請信越來越不客氣。 此時再送玄奘過去,可一定還是敬酒了。(戒日王虔信大乘佛教,鳩則否)
  • 《秦王破陣樂》:當時在印度流傳極廣,鳩對大唐的印象竟是這首曲子。
  • 41歲 (感覺很多事,怎麼還在41歲),戒日王戰畢,得知玄奘去了鳩那兒,很不爽,勒令鳩立送奘來。鴆也發狠了:「我頭可得,法師未可即來。」 戰勢一觸即發~
  • 鳩的2萬象軍+3萬戰船擺出來,還數落得戒日王親來拜見玄奘。說明日見,當夜按耐不住即來,「河中有數千炬燭,猶如白晝」,還動用「節步鼓」(全印唯戒日王可用的儀式)。

28【生死決戰】

  • 戒日王轉述,波若「毛匊」多早就逃了,不敢辯。
  • 玄奘為戒日王講了幾日經,引出更瘋狂的主意:辦全印辯經大會,接受全印頂級法師的挑戰。 維護大乘佛法+那爛陀寺聲譽的重任,全落到他身上。
  • 曲女城大會:戒日王帶人在恒河南岸往曲女城出發,吸引數十萬人,北岸鳩摩羅王也有數萬。參加者尚有全印其他18國王、大、小乘僧3千人、婆羅門和外道2千人、那爛陀寺也派出1千人,這數千僧人都是各派頂尖哪! 最終篩選,只2千人能進場,其他站門口(還沒有現場電視轉播)。
  • 玄奘開出條件:若其間有一字無理能難破者,請斬首相謝。

29【危機重重】

  • 頭五天沒人上台辯,一是戒日王的態度,二是玄奘PO出的立論嚴密、不易插針。
  • 還發生突然大火,戒日王都親身救火,還撂話:忽此災變,焚盡成功。心之所懷,意將何謂?
  • 他也不管火是誰放的,直接下旨:敢傷害玄奘的,砍你頭;汙蔑謾罵的,割你舌;學術辯論的,不在此限……哇咧誰還敢辯哪?  (印度傳統:國王有保護一切宗教的義務)
  • 又13天沒人出來辯。
    這期間還有人行刺戒日王!? 抓住刺客,審訊,揪出為首婆羅門,其餘五百眾驅逐了事。 疑點:[ 大唐西域記]戴:王殊無憤色……若非胸襟寬宏,就是自導自演囉?
  • 5+13=18日,皆無人辯,王宣佈玄奘勝,以此結局。 印度勝者儀式:要坐上安置光燦寶座的高貴大象身上遊街。 作者贊:是謙遜呢?或是無聲抗議呢?
  • 玄奘受奉尊號:摩訶耶那提婆(大乘天)、木叉提婆(解脫天),分別為大、小乘的頂級人物。 ♣之前曾辯過的木叉[毛匊]多= 解脫護
  • 玄奘留學生涯,至此達到頂峰。


30【東歸軼事】
  • 戒日王還不放人,邀玄奘參加75天的無遮大會(這啥?)(古人時間很悠哉,隨便就以幾十日為單位)
  • 鳩摩羅王也來獻殷勤:大師若願隨我回去,為你建百寺。
  • 玄奘發[苦言] :…障人法者,當代代無眼…(別阻礙我回支那宏法了)。戒日王等終不再強留。
  • 海運很發達,由東或南印港口去福建/廣州都方便,為何捨此? 為了赴約:高昌國王麴文泰。
  • 42歲,貞觀15年(AD641),正式返國。比我還小一歲咧,人比人。。。
  • 出發三日,戒日和鳩摩羅王竟又拍馬來再次告別。
  • 回程就悠哉了,坐大象、懷王詔、有僕從吧?順道訪佛教聖地,有時還停個把月;欲往北印/中亞的僧侶們也加入,成了旅行團。
  • 過印度河時,船隻翻覆,50夾經書&奇花異草種子皆亡。只得多留50天,派人去烏萇那國補抄佛經。
  • 迦畢試王伴玄奘再往北行,又辦75天無遮大會,才送人出印國境,出境時再辦7天布施大會。其他途中見聞就不記了。
  • 三年後,貞觀18(644),抵達于闐(意為大地乳房)。


31【遊子還鄉】
  • 于闐是當時西域佛教中心:大地乳房名稱由來、老鼠地位神聖、麻射寺紀念偷渡桑樹種打破漢人攏斷絲織品局面…
  • 得知高昌王死訊,決定直接返唐,但先遣人上表,探測官方態度(他偷渡的),在于闐就等了八個月。(我都急死了,都不怕自己突然掛點?)
  • ♣★♡46歲,貞觀19年(AD645年),正月24日,玄奘抵達長安西郊。百姓[自然奔湊,觀禮盈衢,更相登踐,欲進不得。]
  • 帶回經書共520夾:大、小乘佛經、因明論、聲明論、印度辯論技巧、邏輯、古梵語書籍。尚有如來佛肉150顆舍利,各種佛像七尊(多大?)
  • 第二天的歡迎大會,[始自朱雀街內,終屆弘福寺門,數十里間,都人士子、內外官僚列道兩旁,瞻仰而立。] 房玄齡怕出事,下死命令[ 各令當處燒香散花無得移動] 。玄奘在哪?[ 獨守館宇,坐鎮清閒,恐陷物議,故不臨對。]


32【會見太宗】
  • 太宗見之,大悅,與之談論。
  • 師去何不相報?
  • 玄奘當去之時,已再三表奏,但誠願微淺,不蒙允許。無任慕道之至,乃輒私行,專擅之罪,唯深慚懼。
  • 師出家與俗殊隔,然能委命求法,惠利蒼生,朕甚嘉焉,亦不煩為愧。
  • 但念彼山川阻遠,方俗異心,怪師能達也。
  • 既賴天威,故得往還無難。
  • 此自是師長者之言,朕何敢當也。
  • (歷史對玄奘的評語:博望之所不傳,班馬無得而載)
  • 法師詞論典雅,風節貞峻,非唯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遠。
  • 佛國遐遠,靈跡法教,前史不能委詳。師既親睹,宜修一傳,以示未聞。=> 大唐西域記 (季羨林校注本,他為此寫的前言有十來萬字)
  • 帝又察法師堪公輔之寄,因勸罷道,助秉俗務。
  • (時正欲北向用兵) 匆匆言猶未盡意,欲共師東行,省方觀俗,指麾之外,別更談敘,師意如何?
  • 玄奘遠來,兼有疾疹,恐不堪陪駕(找死)。----師尚能孤遊絕域,今此行蓋同跬步,安足辭焉?
    再抬出佛律不得觀戰的理由才過關。
  • 要求去少林寺譯經
    1遠離市中心。2距他故鄉不遠。3曾為菩提留支(北印人)譯經之所。
  • 太宗斷然拒絕,改派至弘福寺
    1不願離長安太遠。2此寺為太后祈福所建。
  • [續高僧傳]:面奉天顏,談敘真俗,無爽帝旨。
  • 貞觀23(649),太宗病危時,仍將玄奘留在宮內。


105.05.02 認真記了三日,25章,接下來簡直寸步難行。站導護還有理由可講,隔週呢?補充體力?這週呢?還在混。遠大的速讀目標呢?連這區區一本都搞不定,其他有什麼好奢望? 妻帶孩子去看電影【恐龍當家】,我放學後接他倆回來,妻繼續拚。一個鐘頭的車程,車上又沒有精進,整個虛度光陰的恐慌。
33【魂繫真經】
  • 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總結玄奘的翻譯:
  • 1、人才之優美
    玄奘本人不用說,其他人(含括僧人、居士),皆是玄奘親自挑選並推薦。
  • 2、原本之完備
    佛教最初是由新疆、中亞等小國傳入中國,用的本子常是「胡本」,往往一用百年無長進,不如印度本地學術界的激烈辯論、與時俱進。所以只有梵文本才叫「真經」。
  • 3、組織之嚴密
    最初譯經只2~3人,一人通胡或梵語、一人漢語,頂多再加一人從旁校正。後來人數↗,組織複雜度↗,漸有專稱「譯場」。創始人為釋道安,312~385年,他的譯場通常有幾千人。頂級大師為鳩摩羅什,他的叫「舊譯」,玄奘的叫「新譯」;如今最流行的仍屬他,玄奘譯的多為高難度佛教專論。
    譯《大品經》500人,《法華經》2000人,《維摩詰經》1200人。
  • 4、律例之進步
    玄奘以前主要是直譯,「棄文存質」,乃缺梵文人才時的無奈之舉。直到鳩摩羅什才改變,人們認為唯他可在野、豔間求得平衡,然畢竟是龜茲人,「於秦語大格」。直到玄奘這不世出的資歷者,可手持梵本,直接唸出標準漢語。
    從前譯者常擅改原文格局,譯《大般若經》時,20多萬頌太多了,玄奘聽從弟子建議,刪掉些內容相近者,當夜卻做惡夢。
    偶有原文舛誤,他也會酌情刪改,不過這情況很少。
    季羨林說玄奘「既非直譯,亦非意譯,而是融匯直意,自創新風。」 (季本身通曉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十幾種語言, 曾把《彌勒會見記》吐火羅文本譯成英文,又譯成中文)
  • 三月才從洛陽回長安,五月就組織完畢,真是了不起的速度。(那之前停關外七、八個月是怎樣?)
  • 這一年,玄奘46歲,準備要衝了!
34【彌勒真相】
  • 人的一生,最佳年華是40左右,學術累積足夠,學術準備完成,體力、精力、判斷力各方面都尚未衰退。
  • 彌勒早期造像是面容姣好、身材修長的,目前造型是從布袋和尚而來。五代,明州,岳陵寺,僧人契此,個矮肚大,經常挑個布袋,一些佚事就不說了。圓寂時唸出一首偈子:「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 明州,朱元璋改為寧波,因不希望別人也利用彌勒信仰(明教)來推翻他,最好安寧無波。
  • 彌勒是未來佛,代表未來救贖,當時西方(伊朗、羅馬)也有這種信仰。
  • 在中國,最早得到尊奉的不是觀音、不是阿彌陀佛,而是彌勒。唐朝中期以前,信彌勒者佔佛教徒的主要部份。後來會消亡,根本原因是彌勒救人民於水火中,不見容於當政者。
  • 48歲,貞觀21(647),翻譯《大乘起信論》和《老子》為梵文。後者應是太宗交辦,可玄奘心中瞧不起這部書,《佛祖統記》載:「師曰:『且《老子》含義膚淺,五竺聞之,適足見薄。』」
  • 戒日王溺恒河水身亡,從此印度亂了550年,直至12世紀末。


35【晚年風波】
  • 49歲,貞觀22,《瑜珈師地論》譯成,太宗答應為玄奘寫敘《大唐三藏聖教敘》,放在所以漢譯佛經之首。
  • 同年,慈恩寺落成,玄奘為住持,太宗率皇子、百官手執香爐恭迎玄奘入住,觀者數萬人。
  • 隔年,太宗駕崩,時年53(比玄奘大3歲),玄奘正在他身邊。自此,玄奘一門心思在譯經:自此之後,專務翻譯,無棄寸陰。每日自立程課,若晝日有事不充(允?),必兼夜以續之,遇乙之後方乃停筆。
  • 同年,弟子辯機因私通高陽公主而被殺,時年30,打擊沉重。(《大唐西域記》作者署名是他與辯機)
  • 56歲,當時著名思想家呂才攻擊,認為佛教太興盛,應予裁抑,維護皇權。高宗讓他去和玄奘辯,最後呂才「詞屈,謝而退焉」。
  • 中印僧人福生,帶來五百多夾佛經欲譯,卻受到玄奘嚴厲壓制,被逼離開長安,客死異鄉,佛經卻被玄奘奪了!(一生中罕見的污點)
  • 上奏章建議高宗:1先佛後道、2廢除「僧尼犯法依俗科罪」,被否決。 (唐為掩蓋胡人血統,找出李耳當祖先,尊道)
  • 再次請求去少林寺譯經,被高宗嚴辭拒絕:道德可居,何必太華疊嶺;空寂可舍,豈獨少室重巒?幸戢來言,勿復陳請。
  • 不堪俗事紛擾,再要求去玉華寺,這次OK。


36【法師圓寂】
  • 65歲,譯《大寶積經》開頭幾行後停下:此經部軸與《大般若》同,玄奘自量氣力不復辦此,死期已至,勢非賒遠。
  • 彌留之際,命弟子將譯成的佛經編目,總計尚有582部還沒譯 (那到底譯了幾部?)
  • 180年後,唐武宗廢佛(會昌法難),下令摧毀全國寺廟,淘汰僧尼,而長安慈恩寺卻被明令保留,足見玄奘聲望。
  • 自貞觀19年回國至圓寂,譯了19年,與留學年份相當。共譯出47部、1335卷高難度佛經。(那當年帶回600部會不會太貪了?)
  • 奘譯品質高超、數量巨大、態度嚴謹,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為新譯、舊譯分水嶺。
  • 提出「五不翻」理論:略。
  • 對譯場組織做出劃時代貢獻:1譯主、2證義、3證文、4書手、5筆受、6綴文、7參譯、8刊定、9潤文、10梵唄。


4/16做筆記,起初三天勢如破竹,漸至拖沓,竟有三週幾無生產,你還妄想什麼其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