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日 星期一

導師106_參觀【明日學校】


分點敘述,有想法則長,無則短。。。
.地點:中平國小
.校園瀏覽: 
▲募書量大到專闢一室儲藏。

▲這很吸睛,如果我是小孩,這種車的排名
會優於圖書館。


.中平校長簡介:
- 以身作則,和學生一同閱讀。

- 每早30分鐘師生共讀,不廣播,暫停一切活動。
- 校長和各處室也在同時間放下手邊事務,一同閱讀。
- 節慶主題募書。
- 現在教學生的知識,可能十年後完全無用,倒不如讓他學會「自學」的技術。
- 引導孩子聊書。
- 課綱教學:教大綱,省下時間另行運用。
- 打掃 > 收心(10分鐘) > 師生共讀。
心得:這收心10分鐘很重要,照現場實況,剛打掃完人心浮動,很難直接靜下來。


【第一站:明日閱讀】
.孩子邊看書,邊在電腦裡記下心得、畫畫、摘句。
.期中考只佔30%,其他佔70%--諸如閱讀量、書籍上架量、心得寫作品質等。
心得:這算是另類良性的「考試領導教學」嗎?雖現實,卻也實際,成績算下去,表示學校重視這塊,家長們自然也得重視。
▲平日上課即人手一筆電?!

▲專程挖開磨石子地佈線,全班30台筆電一齊來,可不是玩的。
1、不會常發生電線絆人、筆電被扯落地的悲劇嗎?
2、這電費怎麼算?一般學校負擔得起嗎?
3、每間教室都有WI-FI,不過照目前網速,應該仍是很「龜」~

▲連教室佈置都統一用「大圖輸出」了,不便宜哦。

▲總覺得上網寫心得和「MSSR無作業」的理念有抵觸。


【第二站:說書人】
.多給小朋友「分享」的機會。
.說書人課程 = MSSR + 軟體 + 說話課。

▲台風穩健,落落大方。

▲每間教室都是同樣的標語,也挺省事。

▲晨間打掃後緊接晨讀,怎和校長說的「有緩衝時間」不大一樣?

後來看了介紹影片,說書的同學就假了些,台風未免也太穩健了,根本是派出去演講比賽的水平。旁邊有同伴說:「去年來研習,也是放同一部影片,同一位『示範員』。」有點可惜,我們想看的是真實效果,不喜歡這種加工明顯的。
話說回來,報告老師的觀點我挺認同:成功的說書人課程,應包含「說話課」。



【第三站:寵物打字】
課程目標:利用打字闖關的電腦遊戲 + 孩子想過關的好勝心,讓孩子主動去認字、拼字。
無庸置疑,主動學習的效果遠大於「一課十來個單字」的傳統模式。而且被動學習伴隨的疲累、乏味,較之電動遊戲過關後的爽感不可同日而語。
最大的憂慮仍是:視力保得住嗎?
▲這位小朋友名字和我只差一字,特誌留念。

▲不會打的字,可偷看解答。
搞不好一週的遊戲即可學完一學期的單字量。
其實現行主流教法的確很討厭,耗時不說,學習量又少,是很該改革。利用電動遊戲狂吸人心的引力至正課教學,的確事半功倍。也許將來這方向會成為課堂正統,建議:課間要隨時插入「護眼望遠2分鐘」。




【第四站:數學島】
老師教完課綱後,即為個人學習時間。每人依自身程度、學習興趣、schedule等因素自行調整,各人進度皆不同。

▲黑板前顯示的是全班學習進度。

我當學生時,有幾種作文題型讓人心嚮往之:「假如回家作業像電腦遊戲」、「假如教室像遊樂場」。看來這種夢想已進階為理想,而且即將實現。




【第五站:與陳校長閒聊】
.家長教家長:
中平這樣的上課方式,每位學生都須擁有一台觸控式筆電。陳校長很聰明,他不自己親上火線,而是委由家長去向每年的新生家長宣導。
非但是硬體須齊備,更重要的是家長也被要求一同參與,作為整個學習共同體的一部份。

.中央大學選出400篇文章:
按照明日學校的教法,目前課本不敷需求怎麼辦?合作的中央大學特選400篇文章作為補充教材。。。這類後援也挺重要!
我個人倒是另有東西想教,比如
1、鹿橋的《人子》:寫給9歲到99歲的童話故事。
2、汪曾棋的《茱萸集》:文字淡到不行,功力深,因而更拉長了雋永度。
3、蒲松齡的《聊齋誌異》:最好看、最吸引人、故事性最強的文言文。以此為橋樑,讓孩子不知不覺間熟習文言文。
4、《論語》:彷彿是中文世界的聖經,可慚愧的是,別說背了,連看都沒看完一遍。私心是想藉著教孩子的機會,自己也好好學習一遍。


總心得:
1、很吸引人的學習模式。其實將來學校的「教學」功能勢必越來越弱,讓位給網路;往後學校學習的重點可能是:團體生活、紀律、小型社會先修班、人際關係、表達藝術、……
2、不算學生須自行購置的電腦,每個教室的Wi-Fi,重新加配的插座線,全校每個月的電費,都是筆不小數目,有辦法推廣嗎?

對不起插個看似題外話的感想
2、教育 = 國力? 德國儘管在PISA競賽中灰頭土臉,無損於其世界強國的實力。相較於教育,更要緊的也許是勞資法規的訂定。德國勞資雙方處於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勞方得享高薪,資方則盡力榨出勞工最高價值--非靠加班、做苦工,而是榨出效率、資慧、品質。
台灣教育改善,然後呢?都不想領22K,於是全球飛透透,當台勞去也。為他國作嫁,值嗎?不改變勞資結構前、不改變代工思維前,台灣仍有沉淪路要走。雜音完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