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30日 星期六

讀書筆記 《真原醫》31~37章 (共45章)

31靜坐與健康

.腦波
β = 12~30Hz = 清醒、警覺
α =  8~12Hz = 放鬆、卸下防衛
θ =    4~8Hz = 寧靜、洞察、創意
δ =    1~4Hz = 睡眠
.靜坐時,腦波頻率↘,各區塊同步性↗ (將激發無比潛能與創造力)
.不但使腦波同步,連心臟頻率也跟著同步 (輕鬆進入天人合一、放下的境界)
.大腦對各種刺激的反應有限,但靜坐時,大腦反應會↗,也就是被開發的狀態。
.靜坐時,前額葉血流量↗ (自覺、規劃、思考、執行) (爬蟲類無前額葉,它是進化產物)
.專心唸咒or禱告,皆可刺激海馬迴周圍的活動 (記憶力↗)
.大腦皮層隨年紀變大而變薄= 退化,靜坐可維持住年輕時的水準。
.不論年老年少,只要學靜坐,就有機會提升大腦,甚至改變認知、個性、行為、決策力。
.腦內的每個神經迴路都代表一種習慣or習氣,不必壓抑它 (事實上也做不到)。
可行的辦法是建立新的神經迴路,新習慣自然會取代舊習。
靜坐時也不必強求專注,去開發新迴路吧,如此可不被舊習氣所左右。
.如何建立新迴路?可先守住某些覺、受,如數習、持咒、觀想皆可,看你喜好。

32靜坐在生活中

.靜坐本來就是自然的,不必煩惱or在乎哪種坐法最好。法門萬千,貴求適性。
.其餘略。

33靜坐的方法

.作者歸納全球靜坐系統,得出50個主要方法,在此僅介紹幾個入門:


1數息
吸氣不理它,吐氣時再數,從1到10無限反覆,吐氣盡頭集中注意力,任何雜念、妄想、體痛都別管。
2觀息
觀察自己的呼吸,同樣在吐盡轉吸的瞬間特別注意,任何雜念、煩惱皆不理會。
3隨息
沒有方法的方法,也叫死屍法。若踏實去做,自然會由數息→觀息→隨息。
▲每次靜坐完,可雙手互搓生熱後,循序按摩臉眼耳頸手腰腿。
4守息
又稱「瓶子瑜珈」,藉憋氣助身體放鬆,可視為收功法。
a.在墊上採金剛跪or盤退or直接坐椅子雙腳分開踏地。
b.拇指與(中+無名指)圍圈,左手擺腹股溝,(上身挺直) 右手向上再向外繞一圈,心中想著將所有祝福迴向給眾生,末了以右食指壓住右鼻翼。
c.開始吸氣,觀想光球自頭頂沿脊椎前方往下走,至會陰時再向後繞、依舊沿脊椎往上,出頭頂後畫個∞的符號。
d.光球旅行同時吸氣,至吸超飽時憋氣,憋不住時一口氣吐出似酒瓶拔塞「啵」一聲。右完換左。
e.其實也可以躺下做,床上地毯上沙發上皆可做,睡前or起床前都可做(漂亮!)
躺時兩手心朝上貼於身側,放愈輕鬆愈好。
f.把自己觀想成光球,用丹田吸氣時觀想光球會越吸越大,無法再吸時憋一下,發現又可再吸,憋吸憋吸,觀想的光球甚至可和宇宙一樣大,實在撐不住時才一口氣吐出。

34真正的靜坐是真實體悟

.靜坐:
a.別想太多,它就是一種技巧,將注意力集中於一點的技巧。
b.它將心靈從日常生活大小事中解放出來,讓心靈恢復和諧與完整。
c.此狀態下也能帶動身體其他部份的統合。
d.以上還只是表面的靜坐,作者要分享全然不同的層次。
★真正的靜坐,就是單純的理解。
看清幻像的紛擾,瞭解那些看來真實具象的一切,在本質上不過是虛幻,或說是一場空。
(a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b觀自在菩薩,行深波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若能時時刻刻如此感受生命,就是將靜坐帶入生活,生活言談行走睡眠皆在靜坐中。
★真正的靜坐,就是真正的理解。
它會讓我們突然的、當下瞭解自己是誰,進而徹底瞭解萬事萬物。這種頓悟,會帶領我們跨越時空限制,平息心中曾有過的一切疑惑。
這個真理,無法以其他任何形式得到;之所以無法「得到」,是因為本來就是如此;它無法從體驗中得到,只能領悟。
底下這段講得真好,我幾乎全抄了(p218)
.當我們徹底瞭解,就不可能再犯過去的錯or延續過去的生活,我們將從心出發,做到真正的感恩與慈悲。
.無此理解,在生活中無止盡的追求只會帶來無止盡的煩惱,永遠得不到真正的和諧。
.一個突然 /完整的心理轉變,會自然帶給我們全面放下。放下一切,包括一切習氣、貪、嗔、痴;放下一切目標/追求/算計,也放下一切靜坐的方法。
.唯有透過這一切的放下,我們才能理解:我們原本就是完整/完美的,一點一滴也加不上去。
.只有全然的放下及領悟,我們才能重生,為生命的一切(包括健康)負起完全責任。
.從此刻起,我們才能完全把生命交給大眾,走上服務及貢獻之途。

35一切歸心

.心臟不只是幫浦,它附近的「心輪」,本身就是關鍵性的能量中心,是身體和更高層次存在的連結點。
.許多古老的靈性宗派,都認為心輪是最後才被開啟/也是最難被開啟的輪脈。達到聖人境界or所謂的開悟,正是成功開啟心輪的人。
.可惜,心的超然地位,因過去幾百年來醫學的「進步」而被沖淡不少。。。英國醫生哈維在1628年建立一個簡單的動物生理循環模型。此後人們以機械觀看待體內臟器,心被簡化成人體幫浦。
.心臟雖會收到腦部的神經衝動,但通常會忽略這些訊號,繼續以自己的速率搏動。
.心腦:心臟似乎擁有自己的「頭腦」,不光接受頭腦的命令,還可直接影響杏仁體、丘腦、皮層等腦內結構;某些情況下,還能傳令給頭腦。
.心臟好比EQ:心臟在情緒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
.頭腦vs心臟
a.腦 = 線性、推演、邏輯 = 將各種資訊拼在一起,經邏輯演算過程,產生下一個思緒 ⇒ 每個念頭都受前一個念頭or經驗制約。
b.心 = 非線性、直覺、同步、全面 = 隨時能迎接新的想法與可能性;它是用直覺追求真理。
.與腦不同,心更重視各種生命福祉基礎的情緒性核心價值,如感恩、關懷、慈悲、寬容、耐心、體諒、內在平靜等;即使大腦不斷干擾與扭曲,用「心」思考後,我們仍會回到基本核心價值。
.抽離情境的簡單方法
a.定格練習 = 1凍結(把回答的意念降到心底深處);2抽離(想像到自己最喜歡的情境,例:帛琉海底、西藏山巔、尼泊爾的每一處);3問心(它會怎麼回答)。
b.作者的方法更簡單 = 「謝謝!」
當感到憤怒or委屈,只要真誠的說謝謝(不論口說or默唸),都能把重心降下,讓念頭歸零。
簡單二字,卻能讓我們抽離負面情境,遠離情緒與煩惱的框架,讓心回到應有的平靜與清晰。

36關注法則

.粗重體vs微細體:所有宗派都認為身體屬於「粗重體」,另有以更高頻率存在的「微細體」。
a.身體只代表我們整體的一小部份。 b.五官只能觀察到身體,無法及於微細體,因而我們的日常經驗屢受五官所限 (整個思維也很容易受限吧)。
.完整的人 = 身體 + 情緒體 + 心思體。
傳統西醫只管治「身體」,近年來才有比較多人注意後兩者的重要性。所以,暗示、安慰劑、信心等因素,真的可影響痊癒情形。
作者多年來倡導的「真原醫」= 身心靈整體醫學 = 以上三體都和諧平衡,才能真正健康。
.如何感受心思體的運作?
a.關注! 關注到哪,能量就到哪。 b.只將關注放在病灶上還不夠,須配上康復or對抗病魔的清晰強大信念。 c.心思體= 頭腦,我們需說服頭腦,讓它相信療癒正發生,不必一步步來,可在瞬間完成。
.還須情緒體的投入
a.須在情緒上產生遠離病魔的感受。 b.它要和(不偏頗、遠離疾病的)宇宙合一,完全「活在當下」 = 與萬物合一的狀態。 c.須帶著感恩、欣賞、寬容、關懷、體諒、慈悲等核心情緒,才能和宇宙達到諧振。
.身體當然也要投入
a.把生了病的器官視為已康復,不只停在念頭層次,還須以行動落實;須徹底照顧這些細胞。 b.完整療程包括適當的飲食、呼吸、運動 = 生活型態徹底而完整的改變。
.心的角色
a.心和腦不同,它可直接穿越情境和事件的藩籬,直指重心,無須事前準備和冗長推理。 b.慈悲 = 心的最高層統合情緒。它會建構獨特和諧場,傳入所有細胞、意識、與微細體。它也是連結宇宙萬事萬物最基本的力量。 c.心臟智慧是身體、心思體、情緒體三者間最直接的連結,使三者達完全和諧,以一致頻率振動。
★ 活出心的能量 (寫得很好,照抄)
_活在與萬物同體的狀態中,對萬事萬物不起分別心,如實且完整、深刻體驗一切情感覺受,不妄加分別善惡、不迎不拒、即知即行,接受生命所有色彩、形式和起伏的原貌,無條件接受它。
_這種生命態度會使生命中一切事物,成為一門課、一次學習機會,我們才真正成為生命的主宰。
_透過無條件接受,可將一切負面情緒反應,轉化為感恩、關懷、慈悲與體諒的正面心情。

37尋找聖心

.中脈:頭頂至會陰的一條直線(約拇指粗),隨意識開發程度,由幾寸到幾哩都有可能(下指地、上達天)。流入中脈的氣,決定了體內臟器和經脈可得到的能量。
★ 恐懼 (這段又很好,再抄;因最近有類似體驗)
_對未知事物的恐懼、未知體驗的恐懼、敞開心胸的恐懼,是生活中最主要的束縛。
_這種無時無刻的憂慮,讓我們活在無止盡的苦惱中,無法敞開自己。
_恐懼不讓我們體驗寬廣的情緒自由、更開放的靈性覺醒。
_轉化這份恐懼,敞開心房去接納萬物,將是人類成長的捷徑 (對個人也是)。
_當情緒壓抑程度超過細胞儲存極限,就會爆開來造成疾病。
_靈性成長路上,我們都必須重數過去累積的無數壓抑情緒,練習像孩子般自然反應,疏導它們。
.言語
表達內心感受最有力的工具。只有和諧的心才能振盪出正向的語言。換言之,正向語言會自然使身心合一。最簡單的正向語言即 「謝謝」。想獲得健康的人請多說這兩字,很快就會感受到效果。
.心靈聖約 (恩悔望饋)
a感恩:對一切有緣相遇的人事物皆無條件欣賞與感謝,意即無條件接受生命本來面目,默思時可用深沉的「謝謝」來表達。
b懺悔:對自己的缺點無條件體認與體諒,覺察自我慣性,並在未來改正,默思時誠心說「我很抱歉」
c希望:對生命整體無條件的信心,與神對話時須誠心誠意,默思時可說「祈求您」。
d回饋:發願在得到健康後,願為人們服務。誓願內容須明確,牢記在心。誓願不光是助人恢復健康,還讓人的一生有了圓滿的目標和方向,默思時可說「我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