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日 星期日

導師539_讀書筆記《腸子的小心思》


01.人體是由三根管子衍生而來,
第一根是血管,中間打個結就是心臟,
第二根是神經,脊髓貫穿上下,再延伸出很多神經元,
第三根就是原腸
它生成了體內各種器官,向兩邊展開成為肺臟,
有一段向外翻出變成肝臟,還有胰腺膽囊,以及胃,最後形成腸子。
02.肛門是由內外括約肌共同構成,
內括約肌屬於延腦,我們沒有辦法控制,
外括約肌則由大腦控制,內外之間有很多傳感細胞偵測調節,
人類是唯一有這項技能的動物,其他動物都是想大就大。
03.蹲著上廁所才自然,腸道才能一通到底,坐馬桶其實是不好的姿勢,
補救辦法:腳底墊個小板凳,上身往前傾。


04.口腔內有四個唾液腺,腮幫旁邊兩個,舌底兩個,
腮幫旁的唾液特定時間才分泌,舌底的全天候。口水其實就是被過濾的血液,紅血球被擋下來,抗體、激素與鈣則通過,因此下排兩顆門牙容易牙結石,
牙結石本身沒什麼,可是它太粗糙了,容易藏污納垢。
05.還有一個成分,鎮痛效果比嗎啡還強,因為口腔非常敏感,一個小傷口都感覺像破了個大洞,
如果沒有這個鎮痛劑會更慘。他似乎還有抗憂鬱的成分,
因此人們心情不好時候喜歡暴飲暴食。
06.還有一種粘液素,就像蜘蛛絲可以捕捉有害細菌,但也不必太緊張,口腔內長駐一些無害細菌,衹要他們把位置占住,不讓害菌進來就行了
07.睡覺時幾乎不分泌口水,所以醒來會口臭或是嗓子疼,所以睡前刷牙很重要,
消滅大量細菌,起床後衹要開始刷牙或分泌口水,那些一夜狂歡的細菌就被吐出去或沖到胃裡,由胃酸搞定
08.口腔內有一個咽淋巴環,是舌、顎、咽扁桃體,如果刷牙刷不掉口臭,
那就是藏在舌扁桃體裡面的白色小結石作怪,要動手擠掉,
因為舌扁桃體是皺褶結構,容易藏污納垢。通常說的割扁桃腺只限於鄂扁桃腺,如果非要割最好七歲以後免疫系統建全了。
09.食道接往胃囊並非在正中間,而是偏右側,好處是避免腹部壓力將食物逆推回食道,
走路時腹部壓力是兩倍,大笑或咳嗽時甚至四倍;
但也有壞處,就是胃氣泡,沒辦法直接隔出來,
左側躺,讓氣泡浮到右上側比較容易。
胃囊長歪的原因:液體順著右邊較短的一側直接流到小腸,
固體則被丟到左邊較長的一側,慢慢消化。
12.小腸
整個張開,攤平後面積是身體表面積的100倍。一平方毫米裡面有30根絨毛
一根絨毛裡面有很多微絨毛
一根微絨毛上面還有很多鹿角結構(腸道絨毛)。
小肠最上端是12指肠乳頭,衹要進食肝臟和胰腺就會分泌消化液,
從此注入小腸,內含成分與洗潔劑很像。
剛吃飽會犯睏,原來假說是血液都到胃裡了,
新的說法是小腸在慵懶的環境下才能調動最多資源,做最大量工作。
13.闌尾
小腸接大肠的地方,盲腸再往下一點,位置絕佳,既不用參與消化,又可以監督過往食物有沒有坏菌
腹瀉之後,大腸內的細菌被拉出來,闌尾圈養的好菌就出來重新占位置,如果你不放心,也可以吃益生菌產品。
闌尾炎的判斷方法:右下腹側的麥氏點會压痛。
此時如果壓左腹側痛又會減輕,這是因為腹腔內的保護液被壓到闌尾附近,
好像墊了幾個枕頭。
14.大肠
腸內的細菌負責最後16個小時加工,吸收鈣、脂肪酸、維生素b群等物質。最後一米回收水分,每天大約一公升,因此大便是鹹的。
最後幾公分的血液不經過肝臟就直接回循環系統,醫生利用這個機制做出肛門栓劑繞過肝臟的解毒,藥效更快、減輕肝臟負擔,適合老人與小孩。
15.生命的組成
地球上所有生物都一樣,組成分子全部是脂肪糖分氨基酸
16.糖分
是最容易轉成脂肪的原料,而人體又最愛脂肪。
組成複杂長链的多糖結構時就不甜了,比如澱粉。
它的好處是消化慢,不像糖衣炮彈般的白糖,若白糖瞬間太大量會影響體內恒定。
運動到什麼程度會開始消耗脂肪?體力不濟時,也就是糖分被用光的時候。
17.脂肪
它有最神奇的結構,能量是糖分或蛋白質的兩倍,也是人體內最重要的成分,
每根神經外面都包著脂肪,每個細胞壁外面也裹著脂肪,
所以你運動時怎麼可能要求身體先消耗它呢?
脂肪無法靠血液運送,因為油不溶于水,只能靠淋巴管
每根血管旁邊都有一根淋巴管,血管粗壯,淋巴管則是纖细,靠重力來工作,
睡醒時眼袋浮腫就是因為脂肪堆積著,(因平躺)沒辦法被重力往下拉。
所有的淋巴管都首先彙聚到心臟,小腸部位的淋巴管大名鼎鼎,
叫做胸導管(哎呀呀!難怪中醫說心與小腸相表裡~)
所以要小心了,如果你吃很差的油,她會直接到心臟,而無法被肝臟解毒。
(血液會先經肝臟,再進心臟)
18.橄欖油
既然脂肪會直攻心臟,那怎麼吃好油就很重要了。作者大力推薦橄欖油說它的不飽和脂肪酸非常健康,可以攔截體內自由基。但它不耐高溫,不適合炒菜。
炒菜要用固體油,內含飽和脂肪酸,比如黃油、椰子油。
19.大便
如果是整條成型,說明水與固體的比例完美混合,如果太快沉入水底,表示營養成分沒有被吸收,如果先漂浮一陣,表示便便裡有氣泡,這是腸道細菌在工作的證明。大便有3/4都是水分,形成過程中有九公升的水參與,但最後祇有100毫升的水留在大便中,
另外8.9公升都吸收回去。固體裡面又分成三份,一份是從腸道退役的細菌,
一份是無法消化的植物纖维,第三份是體內垃圾。
顏色:最初是黃色,後來再被腸道細菌加工成棕色。
黃色是退休血細胞的顏色,比如撞淤青時,先是紅再綠最後轉黃,經由肝臟抵達腸道。
如果是黃色表示腸道細菌工作狀態不佳,可能是腹瀉,或是服用抗生素。如果是灰色表示肝臟到腸道的通道被阻塞,血液過不去。進食到排出最快10小時,比如腹瀉。
20.平滑肌
身體大部分是橫紋肌,一條一條排列,好像用尺畫出來。平滑肌則是交織成一張網,波浪性有節奏的律動因不受大腦控制,故大腦也無法感覺到它。
比如血管,害羞时擴張臉紅、緊張时收縮臉白,都沒辦法控制。
腸道壁甚至有三層平滑肌。
21.吞咽食物
。視覺。眼球捕捉到的信號穿過大腦额叶,到後腦勺的視覺皮層組合成蛋糕的樣子
。嗅覺。氣味分子被吸進鼻腔深處,融進粘液中,傳導給嗅神經
。咀嚼。舌頭牙齒與某某三者最緊密的配合,成人咬力可達80公斤。
。食道。舌頭每次捲20毫升蛋糕糊進去啟動上顎,閉鎖鼻咽管,
此時耳朵會聽到咕咚一聲,再閉鎖气管暫停呼吸,食物到贲門需要5到10秒,
食道用波浪形蠕動將食物往胃裡推,確保不會倒流,甚至倒立著也能吞進去。食道最初1/3段是橫紋肌,我們還感覺得到,自鎖骨以下就是平滑肌了。贲門每次張開約八秒
23.吞咽&消化
同樣的技術,在胎盤中就開始練了,成人每天吞600到2000次,每次用到20組肌肉,老年人協調性較差,容易噎到。
碳水化合物容易分解提供立即飽足感;蛋白質與脂肪消化耗時較久,
牛排要六個小時,如此才能耐飢餓。
纖维不容易消化,可以增加腸道的蠕動。低於0.2毫米的小微粒可直接通過幽門,
大一點的就要等待它張開。 消化完畢的空檔,小肠會來個大清掃,把消化不了的東西都趕走,會發出咕嚕咕嚕叫。牛排在小肠也要待五個小時
24.反酸
是大腦神經與腸胃神經不同調惹的禍。腦神經控制著贲門的開合。
多喝茶或是嚼口香糖,咽口水都有用,因為少量液體由食道流向胃,
暗示這個方向才正確。抽煙會忽悠賁門打開,所以戒煙也有效,
另外孕激素也會打開賁門。
25.大腦和大腸
海鞘移動到某處決定不再搬了以後,第一件事就是吃掉自己的大腦----誰說大腦一定最重要?也許大腦就是為了行動而存在,如果不需要動了,也就不必要大腦了
腸道有複杂的神經系統,祇有大腦可與之匹敵,這背後一定有深意。肠道信號可到達大腦某些部位,影響人的心情和判斷;游泳小白鼠的實驗,證明餵了益生菌的小白鼠撐得更久,情緒更穩,
但如果迷走神經被切斷,那就無效了。
26.迷走神經
腸道與大腦間的高速公路。信號傳給大腦前,還要經過丘腦的把關,重要訊息才傳。
大腦想處理重要事情,調用腸道的能量,長期下來就是壓力。
28.老鼠吃大便
腸道細菌群富含蛋白質,拉出來太可惜,吃掉吧!
而牛的腸道細菌在前半段,反芻時就順便消化了。
29.乳酸菌
它可以在人體外就先部分分解牛奶,減輕人體工作量。
人體比較喜歡右旋乳酸。先分解成乳酸以及小糖分子,所以比較酸甜,
又因為乳酸能夠凝結蛋白質,所以酸奶比較濃稠。
30.肥胖三個假說
-1。體內有太多發胖菌,也就是分解碳水化合物,特別厲害的細菌。
-2。腸道內不好的細菌隨著太過油膩的食物的脂肪流入血液造成身體低度發炎,
阻礙甲狀腺工作。
-3。腸道細菌決定你的胃口,而非大腦。

31.血腦屏障
用來保護大腦,祇有少數小分子可以通過屏障進入大腦。
尼古丁就可以,大腦因此而放鬆;
多巴胺也可以,他是戀愛時的激素;
血清素也可以,它是幸福激素。
細菌就能釋放兩種物質,在大腦中轉成多巴胺與血清素,你讓細菌吃飽,他就讓你爽
32.神經進化
腔腸動物:祇有神經網,疏鬆的網狀多少可以躲避捕食。
環節動物:比如蚯蚓已經發展出神經節,有更敏銳的觸覺與運動。
節肢動物:已經發展出三個主要神經節:脑、足、腹。
腦神經節甚至大到可以領導全身了。
衔接:腹部的腸子是可以影響到心情的
33.脊椎動物
文昌鱼發展出了神經管邁向脊椎動物之路。魚類有了初步腦結構,
爬蟲類的大腦半球開始發达,鳥類與哺乳類更是越來越精巧。
低等動物有幾百個神經元,人類的腦神經元有140億個!!
34.鏡像神經元
通過模仿別人的動作而瞭解他的感受,簡單說就是同理心
35.前額葉皮質
它是文明的象徵,進化程度越高者這部分越大。
食肉動物占7%,黑猩猩占17%,人類占33%。大約到25歲才完全發育成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