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140章,我就切成七大塊,每20章匯整一次筆記。提前給自己漏氣:要做完七大塊真有點難度,沒人逼的狀態下,真是意志力的考驗。
略。
四= 本為鼻涕。詩經(荷塘遇美女,思念到睡不著):寤寐無為,涕泗滂沱。」他說這是搞笑詩,被多情種子誤讀了(哈)。
五= 本為X,禁止之義。毋的本字,發音也像。用鼻音喝止之聲。五月五日=惡月惡日,孟嘗君生於此日,父王命人拋棄。雄黃酒驅蛇、彩船趕惡龍,皆源於五,初與屈原無涉。
六= 棚屋,借為數字後另造廬,守瓜用。
七= 切,指事字。 象形字是指物,指事字是指動作,區別在此。漆發音如七,乃因刀切樹皮後方能滴汁取漆。
八= 扒樹皮。這指事字形如何聯想的?
九= 肘,古音同。後借為數字才造肘。
十= 橫一轉豎1,暗示十進位。又怕人誤為一,在中間加圓點,不易刻而改成橫劃,終成十。十為巨額,故博、協等字由此引申。十的十倍「一十十」即「一白」,白為拇指象形,即今擘字。白為壯大,大哥為伯,春秋五伯。商朝尊素色,稱白色。
千= 略。
萬= 蠍子,咬人極疼,故曰嚴石下之蠍「厲」害。被借去當數字,另造蠆,連發音都變了?
春= 彖書草屯日,日光照耀下小草萌芽。
夏= 大臉有面子,兩手叉腰、腳交疊,感覺良好。楊雄調查發現秦晉之間壯大者皆稱夏,今大廈有遺意。
秋= 蟋蟀至秋而鳴,上海至今呼曰秋蟲;它又叫蛐蛐,亦由發音而來,其名自呼。籀文以龜代蟋蟀也有道理,龜古音「秋」以為聲符(龜茲)。
冬= 古人認為冬是秋季的延長,不宜單獨成一季,冬最初為終之意。借榛的發音,榛枝上掛兩個榛子。
方位的概念晚出,故四字皆為借字。
東= 自古皆釋為日出東方,至甲骨文出方真相大白,其為兩端束口袋,古曰橐,日本仍保留古音,東芝發音為とうしば。單端束口曰囊。
南= 甲骨文似是吊型樂器,後人不滿意,將小篆字形訛變(或是從訛變字形中找新義?)賦義為向南樹冠長得茂盛「巿」,裡頭的人民幣符號為聲符。
西= 本義是鳥巢。鳥築巢面西,母鳥可藉落日餘暉延後歸巢以爭取捕蟲時間。
北= 兩人背對背之形,為象意字,因背部不易畫。後來加的肉部,流沙河說是豬腿,很形象,幽默。
旦= 日出地平線。
杲= 日在木上,明亮;杳= 日在木下,昏暗。
朝= 日在草間,月尚未落下,即早晨。暮= 日頭獨自落至草間,黃昏了。昏= 氏乃「低」之省,日低了,就昏。
顯= 日頭下觀絲,纖毫畢現,可顯微。
暴= 曝之本字。日頭下,雙手搬米出來晒。
朔、弦、望、晦= 初三、初七八、十五、廿三四。各月相間隔7、8天,雷同於猶太人定每月為四週之法。
搞懂月亮真辛苦,參考上圖:新月在黎明升起黃昏落下,被太陽壓得看不見;上弦月在正午升起子夜落下;滿月最佳,黃昏升起黎明落,一整夜都看得見。
朔= 新月從腳先出來,為逆產。河套逆黃河而上,叫朔方,西北風叫朔風。
望= 人立土上(壬),瞠眼(亡)望月。底下壬是停的古字。左上角其實非亡、而是臣,本義是瞠。
霸= 月之明亮面,音破,非爸。乃古梵文音譯。
明= 窗前之月,日是窗、不是日哦!
多= 王國維說是肉多;也有可能是雙月相疊,指時間久。
外= 卜尚平旦,夕卜則外行。
星= 講了很多,這個字懶得記了。
晨= 星名,從晶辰聲。春季早上此星出現於正南天空時,就該春耕了。都在早上出現,故晨又轉義。
參= 篆文尚以為底下是聲符,至金文出,才知是一人跪拜。詩經:「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見此良人何?」原來是新婚夜,還要逗一下新娘,見到我這良人覺得如何? 幾十年前,春聯還有貼「三星在戶」、「五福臨門」。
商= 原作地名,本義卻是經商,章字頭代表亮出貨色,底下是擺商品的桁架,再加一張商人的諞嘴。
歲= 木星,它在黃道十二宮上行走,每年走30度(一宮=一歲),12年走完一週360度。步義戌聲。
天= 原指人的顛頂,後借指天上。
雨= 「球門」代表天穹,灑下雨滴。因名詞難畫、動詞易畫。後來球門上再加橫槓,趨繁而已無深意。
雷= 最早是樹枝狀閃電配上球雷,之字形閃電反倒少見。金文球雷有四,篆文剩三(還省掉閃電),今天只剩一枚了。
申= 本義即閃電,後發音似而誤植為閃電,其實閃的本義是自門內向外窺探,無電義。別字用久轉正,堂堂自然。
神= 古人不怕風霜雨雪,卻怕閃電,塑像跪拜,最初神字就是代表閃電(申電)。
雲= 古文無雨部,二橫為雲層,卷卷為雲氣迴旋。
雩= 歌舞呼叫乞求老天快下雨。底下是于而非亏,本義為樂器竽,其聲似人呼叫,引申為呼籲乞求。
霾= 風而雨土為霾,即沙塵暴,音賣非埋!?底下是最早的貓字,音貓非貍,指山貓,家貓是漢朝方從印度傳來。
- 狸貓類動物有刨土蓋糞的習慣,引申出掩埋;又有靜伺伏擊動物的習慣,引申出埋伏。霾字即是沙土掩蓋大地。(狸字看起來就得唸離音啊!)
霢霂= 迷茫、瀰漫、毛毛雨。
雪= 持彗(掃帚)掃除固態雨。彗音歲非慧!今人從「善」如流改讀之。
鳳= 傳說九頭鳥振翅即帶來大風。古文鳳可代風。
虫= 古人不專指蟲類。禽曰羽蟲、獸曰毛蟲、人曰裸蟲、魚曰麟蟲,至今仍稱虎為大蟲、蛇為長蟲。(虫與它本為同一字)
風= 蜀人稱九頭鳥為九頭蟲,故以風代鳳也是挺合理的?
山、丘、岳= 1座、2座、3座。山、小山、大(高)山。
說文解字= 文不能再拆,可直接說明;字能再拆成小部件的「文」,必須「解」。所以書名不可倒反為說字解文。
嶽= 形聲字,獄單指聲符、不參與意義(這就和海恩執著的不同了)。
獄= 兩犬執一犯人,牢獄之義。言字乃「口上一辛」,辛是黥面刀具(和今天講給學生的劈字有呼應)
峰= 右下丰為植物荊刺,右上的右腳倒踩(表示刺尖利踩不得?!)。夂僅為配相,可略,故丰亦為丰。峰外形似大植物尖。 警戒煙火設於峰頂,故曰烽火台。
岩= 繁體有二:巖、喦,左指山體、右指山石。
癌= 得此病時身上腫塊如山石磊然。
岸= 臨山高地為山岸,水道高地為水岸。初文為厂,很象形,底下的干只是為了字形平衡,無義。
灰= 木柴滅後仍有餘熱,鏟入烘籠烤手。
炭= 木柴都是去山裡砍的,燒製後即為炭。
陵= 看著人伸腳登坡的背影。
陟= 兩腳一前一後登坡。
降= 兩腳一前一後下坡。(都是左腳先喏!)
陰= 云義今聲,那阜部要幹嘛?
陽= 右邊日頭照向地平線,底下是烈日照地產生的海市蜃樓現象,古曰野馬(莊子?)。同樣的,右邊阜要幹嘛?
陷= 人陷於捕獸坑中。
陣= 戰車列陣於山坡(車為戰力核心)。
陳= 舜之苗裔,世居宛丘(河南陳州) ⇒ 好想去啊!去尋根
隙= 右邊是壁上孔洞,透出光來(上下都是光,非「小」)。同一個問題:阜要幹嘛?
石= 厂為岸,岸下大石。
碑= 篆文之卑為甲草合,甲是芽的初文,豆殼剛破芽,依附在草旁。婢是依附在人旁,碑是依附在墓旁(怪怪的)。
臼= 一臼可用數百年,代表古物。舅是舊家的爺們,舊原是鳥名,被借為舊(為何借用它?)
磨= 不見於說文解字,當屬晚出。
磬= 甲骨文就是手持棒敲石磬。銅磬(罄)中空可敲出聲音,滿則不行,故罄為空。
單= 陳獨秀晚年說此即投石器。繩中段綁小布囊盛石,手握繩兩端以足為圓心轉、甩至夠快時突放開繩之一端,石即飛出。(我在西藏看過!)
撣= 以手快速揮,如投石器之速。
彈= 後來加弓,從投石器變成彈弓。回頭看單,就多了單一、單純、簡單的含義。
獸= 單+犬,為狩之本字?後指獵物,最後指一切走獸了。
禽= 最初為擒獲之意,後來指一切飛禽。
戰= 單以遠投、戈以近殺。
拋、九= 九即肘,後被借為數字。拋即手肘出力,用力丟。
土、地= 也、它本同源,發音也近,後不知為何分化成兩音兩字。
社= 示形、土音,土和社?應就是土>它>蛇>社,傻傻分不清啦~
塊= 土義鬼音,結在一起的土,莊子[塊然獨處]。台幣幾塊錢。
里= 有田方成里。後也轉成距離涵意,三百步為一里,約0.5公里。
廷= 原意為停,就是人站土上,後再加個人行道符號。望字底下也是這人站土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