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4日 星期三

導師456_筆記《唐詩現場》

.
唐詩現場(簡體書)
  • 定價:330
  • 優惠價:79261
  • 優惠期限:2018年11月30日止
讀書真的還是得靠筆記,許多乾貨,必須以此反芻,否則第一趟念完後,大半也就還給作者了,只餘個模糊印象。



【第一現場】
[01、造反者李密]
- 李密家世顯赫,曾祖父是八柱國之一(別稱為關隴集團),隋唐也是此集團締造。原來南北朝時候的北朝,就是八柱國輪流坐莊。

- 第一份工作是給楊廣做千牛備身禁衛軍,但是楊廣不喜歡他。乾脆回家念了八年書。後來認識楊素的兒子楊玄感。隋朝末年楊玄感造反,將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

- 楊廣二征高麗。楊玄感趁機造反,李密獻上中下三策,中策就是後來李淵的路線。

- 兵敗逃跑加入瓦崗軍,從張須陀身上撈得第一桶金,後來翟讓把大當家位子都讓給他。各路猛將謀臣都來投奔,增至幾十萬大軍。

- 等到他自己做主帥,選的竟也是下策!使勁猛攻洛陽一年半,各地農民起義紛紛,李淵也趁機起兵。瓦崗軍打到油盡燈枯,最後李密率2萬殘軍投降李淵,沒想到李密賜他管食堂的官:光祿卿。

- 李密對楊玄感吹牛說,你是對決兩軍陣前的將才,而我是招納眾英雄的帥才,而其實兩人都是蠢才。連自己的大恩人翟讓都容不下,還談什麼天下英雄。



[02、玄武門前血未乾]
- 公认的是,李渊在自己任内,从未在公开场合与任何人讨论过废立太子的事情。他的态度一直很明确,李建成作为嫡长子,应该当下一任皇帝;李世民功劳很大,也应给予相当的地位予以尊崇,但不必当皇帝。

-《资治通鉴》记录说,李渊对李世民孜孜以求皇帝之位,相当反感。武德七年七月,在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兄弟三人都在场的情况下,李渊公开训斥李世民说:“天子自有天命,非智力可求;汝求之一何急耶?”因此,李渊默许了李建成、李元吉逐步侵夺李世民军权的行动。

- 玄武門之變,略過。李世民的以身作則,使當成為歷代宮廷政變最多的朝代。

- 史上三位二世皇帝殺兄屠弟,奪得政權者。第一位胡亥是不作為,快樂到死。第二位楊廣是用力過度型,1修建東都洛陽2開鑿大運河3遠征高麗。李世民有前車之鑒,成為戒慎恐懼、合理行動型。



[03、兩稅法:楊炎的鬼門關]
- 一門三代,均以孝行著稱。長得極帥,可以靠臉吃飯,偏偏還很有才,詩寫得好、畫也好。

陞官快,因為和宰相元載交情很好。元私藏胡椒8萬斤,這個典故我查過可忘了,總之是貪官吧。唐代宗恨極元載,往死裡整,黨羽也不放過,但是主審劉晏勸阻,説犯有首從,於是改殺為流放。但陽炎並不知情,又因為不敢恨皇上,於是把劉晏給恨上了。

- 唐代宗逝,唐德宗繼位,他對陽炎的印象早就很好了,於是將從六品官直升為三品宰相,卻在三年後流放他,因為揚視天子為小孩。皇上如果同意他就歡喜,如果不同意他就憤而作態辭職。

- 第二次被貶到崖州,就是海南,當時海南人餵幼鼠以蜜,然後生吃,叫做密唧。幾百年後,苏轼的描述仍然是“五无”:“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

- 三年宰相任內為中國貢獻兩稅法,沿用1000年直到一條鞭法出現才廢止。之前是租庸調法,農民不想交錢就逃跑,造成土地兼併越演越烈。 後來的兩稅法是戶稅和地稅:有戶即交稅,有耕地也交稅,簡便易行沿用千年。

- 誣陷。刘晏死后,杨炎还派人去抄他的家,只有杂书两车、米麦数斛,可见其清廉。楊又怕受到駡名,想把過錯推給皇帝,拜託皇帝是老大,會為你揹黑鍋嗎?自己找死呢。 一年零三個月後就被人用同樣的手段整死了,誣陷、流放、殺。



[04、藩鎮之禍]
略。


[05、帝國夕陽:牛李黨爭的眾生相。]
事情起因與牛僧孺。其人抨擊時政,惹怒了李德裕的爸爸(當時的宰相),將這一干人都變到外地去,從而結下樑子。

- 歷史評價,牛黨衹是一堆小人。李德裕則是高瞻遠矚,大氣的宰相在唐武宗的慧眼之下,李德裕是後唐宰相中的戰鬥機。(唐武宗大有中興之勢,惜服丹早逝,在位只7年)



@ 詩人們在此黨爭中的起起伏伏。

- 白居易捲入非常深,卻又全身而退,水平不是一般的高,他是兩次科舉的主考官,根本就是漩渦中心。大舅子就是牛黨重要人士,但是證見又偏向李黨。一邊是友情,一邊是愛情,很掙扎。

- 劉禹錫年紀與輩分都比牛李等人要高,所以他參加的是前一場黨爭,被流放到外地23年,回京城時早已磨平了鋒銳之氣。

- 元稹。他和李德裕有交情,也跟牛黨的重要人士有積怨,自然無可避免的成為了李黨。

- 杜牧偏向李黨,然而牛僧孺是他的恩人,所以大腿抱得很緊。牛僧孺在杜牧出入花街柳巷時,派人暗中保護,杜牧深感其恩,甚至在寫他墓誌銘時,都歪曲事實、曲意奉承。

- 溫庭筠和李商隱都是受害人,他們在政見上偏向李黨,卻未得到援引。等牛黨得勢,自然沒有好果子吃,一生坎坷。

- 還是白居易總結的最好:相爭兩蝸角,所得一牛毛


[06、甘露之變:宦官專權顛峰]
唐文宗想幹掉宦官,假傳有甘露祥瑞,又說似乎沒有?派仇士良去查。偷雞不著反被倒打:宰相李訓人頭落地、滅族,另外三個宰相也要被砍,光光長安城死了一千多人。當時在照相王涯家做客的詩人盧仝(七碗茶)也遭受池魚之殃。

宦官專權的起點是唐德宗授權給宦官掌管禁軍,從此皇帝被宦官隨意廢立。極大化則是這次甘露事變。



[07、黃巢之亂:]
屢次應試不中,寫了《不第後賦菊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56歲開始造反,到65歲為止。黃巢是私鹽販子富二代,考試衹是為了改變出身。

- 造反時有四個方向可選,東邊不行,靠海腹地不夠廣;西是長安、洛陽重兵把守;往北節度使兵力更強;往南就對了,錢多兵弱人民窮(∵稅多)。

- 第一階段56~60歲:黃巢打到廣州時已有兵力50萬,但部下都是北方人,水土不服死了3/10,因此向朝庭請求封他為節度使,但朝廷竟然不肯。

- 第二階段是60到62歲:攻下洛陽及長安,趕跑唐僖宗,但是竟然沒殺了他。政治錯誤有兩大項:殺掉官員(無人協助運轉政府)、血洗長安;而且急於稱帝,變成眾矢之的。

- 第三階段是62到64歲:打了四次長安保衛戰,長安反倒變成他的包袱。還有兩大挫折:一是李克用的沙陀兵加入戰場,二是大將朱溫降唐。

- 第四階段65歲:兵敗被殺。

- 黃巢受到眾人全力扶持。1他起兵轄內的長官不剿滅他,因為剿滅完以後,就是輪到自己受罰,而且若巢成天子,自己倒是功臣。2第二位讓他逃了,因為朝廷有功不賞,有罪必罰,倒不如留著黃巢當制衡。3第三位聽了屬下的話,說現在都還沒打敗黃巢呢,朝廷的流言就起來了,說你功高震主。4第四位洛陽留守則是直接開城門迎敵。5第五位長安執金吾也是率眾迎接他。

- 百官的忠心和氣節呢?在歷任皇帝的倒行逆施中、在宦官專權跋扈中、在藩鎮割據中、在甘露事變的趕盡殺絕中,消失殆盡了。



[08、怕老婆風氣考]
第一個是隋文帝楊堅,新婚之夜答應老婆不讓別的女人生個兒子,後來後悔了那個我殺了:吾貴為天子,而不得自由。自由一詞是他發明的。

吃醋的典故是緣於唐太宗的宰相房玄齡。

其他就沒什麼好記了。


以下三篇略,名頭響的詩人,方感興趣。
[09、跟劉虛白學考場規矩]


[10、跟祖咏學行文規範]


[11、跟朱慶餘學作弊 ]





【第二現場】
[12、宋之問:爛人偏能吟好詩]
- 20歲就中進士,比那個「十七人中最少年」的王維還要小九歲,很強。硬是隱居了15年,隱成大名士,35歲才出來做官。

- 向武則天拋媚眼,《明河篇》: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65歲的武則天嫌他有口臭,不要,他就改報張易之、張昌宗的大腿。張柬之發動政變,殺了兩兄弟,他被流放出去。其後偷偷跑回來做了一首《渡漢江》:嶺外音書絕,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 沒有哄好太平公主,在他升任中書舍人前被太平公主喊卡;距離宰相僅一步之遙哪~

欣賞他的唐中宗被毒死。他抱過武三思的大腿,那麼其政敵唐睿宗與唐玄宗自然不會給他好果子吃,睿宗還衹是流放他,玄宗直接賜他毒酒。

- 他曾為了搶奪外甥劉希夷的好詩句而殺人: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13、張九齡:盛唐背影]
- 一首詩,張九齡向李林甫求和,這中間又扯到唐朝的宰相制度,很精彩。

- 李隆基很崇拜張九齡,曾说:“张九龄文章,自有唐名公皆弗如也。朕终身师之,不得其一二,此人真文场之元帅也。。。在唐朝戰爭時才設元帥,而且一定是皇族,李隆基竟然用這個詞來形容張九齡,可見其推重。

- 張九齡也就真以為自己是根蔥,每每在大事上反對李隆基的意見,帝变色曰:‘事总由卿?。從而有了李林甫的趁機讒言。。。真貶了他,李隆基反倒又想他。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

- 唐憲宗的宰相崔群說:世谓禄山反为治乱分时,臣谓罢张九龄、相李林甫,则治乱固已分矣。

- 當時有個胡人犯法,張九齡曰殺,”亂幽州者必此胡也”,唐玄宗不同意。。。此胡即是安祿山。

- 唐朝是集體宰相制,設立1~8個宰相,成為參謀班底。中書、門下、尚書這三個省為宰相班底。但李世民當過尚書令,所以後來這個職位就空著,於是由尚書左僕射、右僕射來當宰相。武則天時有個人說,如果不加上同中書門下三品,他就不敢當。後來才有了這些綴詞。



[14、高力士:太監氣節]
《感巫州薺菜》: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采,夷夏雖有殊,氣味總不改。

- 北燕皇族後裔,本名馮元一。他的曾祖父借著隋末動亂,成為嶺南地區實際掌控者。人生原本比蜜還甜,九歲那年,父親不知何罪被處死,全家也被罰為奴。吳王李恪的兒子李千里將他閹割進貢給武則天。武則天居然很喜歡他,送她到皇宮內的學校學習。16歲左右,因為小失誤被武則天逐出宮外,此時宦官高延福施以援手,收為義子,從此改姓為高。義父還動用武三思的關係,讓武則天原諒高力士並允其重返宮廷。從此高力士一生敬奉養父。

- 20歲時認識了當時25歲的李隆基。那時皇帝是唐中宗,輪不到弟弟李旦的三兒子。然而李隆基會搶戲:第一次唐隆政變夥同太平公主殺了韋皇后,第二次先天政變再殺太平公主。

- 事後李隆基一直加封高力士的官,高力士原本拒絕,因為官位比養父還高,不OK。李隆基一再堅持,他不知道,從此打開了宦官專權的潘朵拉盒子。李隆基不叫他名字而稱為將軍,太子李亨要叫他「兄」,諸王公主則叫他阿翁。

- 高力士擁立年長的李亨為太子,沒想到李亨後來會流放他。

- 史曰: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谀,谏而不犯。故近无闲言,远无横议”。

- 安史之亂,李隆基70歲、高力士65。兩年後回長安,被尊為太上皇。李亨有兩件事不放心,第一興慶宮離外面太近,第二怕李隆基再度政變,所以將他移到太極宮。太監李輔國用兵馬威嚇,被高力士巧妙化解,但也徹底得罪了李輔國,種下被流放的種子。

- 流放兩年後,李隆基與李亨先後病死,亨在死前赦免所有流放者,高力士聽到李隆基病逝的消息,在回程中”北望号恸,呕血而卒”。。。真男人。



[15、王昌齡之死:]
- 王昌齡詩家聖手,詩家天子。安史之亂第一位被殺的大詩人。唐詩中的大人物,卻是唐史中確確實實的小人物。

- 唐代文人为步入仕途,一般会选择漫游、干谒、隐居等途径,以提高自己的名声。漫遊到西北邊塞,沒什麼收穫,於是回來隱居。在二十九岁时,王昌龄进士及第。这个成绩在同龄人中算是优秀的。第一個官職是秘書省校書郎。如果官员的身体不允许承担繁剧的工作任务时,就到秘书省来养着”。

- 王被赦免時,孟不顾自身疾病未愈,与王昌龄“相得甚欢,浪情宴谑”。结果王昌龄一走,孟浩然竟然病发去世了,终年五十二岁。

- 安史之亂,他棄官北歸尋找家人,途中被閭丘曉因私而杖殺。後來閭延誤軍機要被處死,他請求長官饒他一命,因為有親人要撫養。長官問:那王昌齡的親人誰來撫養?



[16、王維之生:]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絃。這首詩救了他。

- 考中狀元後第一個職務就是太樂丞,這個官他祖父也當過,可見是音樂世家。

- 神奇故事:王維看一眼畫中人就知道他是在演奏霓裳雨衣曲第三節第一拍。

- 被安祿山抓了以後就作了這首口號詩給裴迪,讓他背給弟弟王縉聽,希望王縉救他,但王縉此時在和李光弼一起進行太原保衛戰,分身乏術。

- 所幸太原保衛戰贏了,這首詩也傳到李亨的耳朵裡,而且是在靈武聽到的,如果在長安才聽到就來不及了。

- 這還不夠,王縉另外做了兩件事,一是自請降官為哥哥贖罪,二是請宰相崔圓說情,崔趁此做了個交易,讓王維幫他新的府邸畫牆,王維畫畫什麼水平?是南宗山水畫之祖的水平呀!



[17、高適之官途]
- 他是唐朝詩人中官位最大的,還拜相封侯,無人出其右。不過那是51歲遇到哥舒翰之後的事。

- 祖父是正三品大官,本有一個官位保障名額,不過被堂哥先佔用。

- 當官途徑,明經進士制舉:明經科以背誦為主,當的官也不怎麼樣,被人瞧不起;進士科則是當官過程與手續太繁複,他不想等;制舉科則符合其心意,在皇帝面前直接暢談國事,如蒙賞識,立刻當官。。。想得美。

- 第四條路:唐朝打仗,讓將軍自行開府找參謀幕僚,而戰爭不是立刻就打得完,於是這些幕僚班子漸漸就成了固定的職務。 高適先找到信安王李禕,無所做為。

- 49歲,終得張九齡之弟舉薦,考試中第、封縣尉。(縣令下有縣尉、縣丞、主簿。也不算屈才,唐朝進士都這麼基層歷練的)。

- 50歲,等不及了,時不我待矣,勇氣決定:辭職、遊歷!

- 51歲,找到哥舒翰,BINGO。哥很喜歡他,還帶去給玄宗看。

- 真正的轉機是天寶14年的安史之亂。哥舒翰兵敗,高適追上玄宗,為哥平反:1當時已偏癱、2臨時募來的老爺兵不堪用。 其實真正原因在李隆基自己急於求勝以挽「知人善任、功蓋歷帝」的顏面,放棄潼關天險逼哥戰。 於是玄宗未責難高適,反倒讚其忠義,八品一下升成四品官。

- 賜緋魚袋:本是虎符,犯李淵爺爺的諱,改為鯉魚符。就像是員工卡外面的塑料套子。

- 玄宗糊塗安排:眾王各擁兵、同擊安錄山。李亨不幹了,是叫弟弟們學李世民嗎?沒想到高適也跳出來反對,大得亨心。 高適是不想見到大唐四分五裂;果然,永王李璘一到任所就公開割據。1高適胸中真有實學,分析精到。2運氣又好,戰前李璘陣營自垮。

- 此後官位越當越大,封渤海縣侯,65歲去世。


[18、劉禹錫的桃花 與 大唐迴光]
- 唐順宗,劉禹錫,永貞革新。34歲。只堅持了164天。感覺很高大上,其實也衹是皇帝向太監們要回一些原本屬於自己的權利。失敗被流放,十年後回長安,做了《遊玄都觀》: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 惹怒宦官,一個月後再度被流放。因為流放地太遠,80老母可能會死在路上,於是鐵哥們柳宗元自願與其交換流放地。又13年後再回長安。《再遊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去又來。

- 從唐代宗到最後一個皇帝,12位中有11位是由宦官擁立,祇有唐順宗是從太子即位。但是也差不多,因為兵權還在宦官手上,而且他當皇帝前就中風了。

- 劉禹錫總共度過23年的流放生活,從33歲到57歲。除了有熬死政敵的快意,更有令人肅然起敬的樂觀。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19、白居易:官場減法]
- 同时六学士,五相一渔翁。。。當時70歲,退隱狀態。心中難免小小遺憾。

- 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當年27歲,剛中進士,意氣飛揚。

- 前兩次科舉都自己做了模擬考題,而且成為暢銷書。

@ 三次衝刺宰相失敗。

- 第一次35歲才當九品官,似乎有點慢,但其實唐朝都是從最基層開始做起,37歲就當到翰林學士算快了。卻因為母親逝世丁憂在家,失敗。

- 服喪期滿,擔任正五品官職,官位雖升,卻比不上翰林學士這樣的天子近臣。後來他的同年王涯甚至跳出來再捅一刀,說他母親因為落井而死,他卻寫了井一類的詩,被貶為江州司馬,第二次衝刺宰相失敗。王涯也沒有比較好過,在甘露事變中被腰斬。

- 第三次,知制誥。一般情况下,知制诰第二步的升迁方向是中书舍人,第三步就是当上宰相。白居易50歲這一年,大喜之年。自己當高官夫人被冊封弟弟也當官好朋友元稹也當官。但是隔年竟然自請外調!?

@ 《白雲期》:30氣太壯胸中多是非,60身太老四體不支持,40-50正是退閒時。

- 第一步請求外調為揚州刺史,第二步向牛僧孺請求擔任分司東都:位高事少責任輕、數錢數到手抽筋。

- 58歲做了一首《中隱》: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 此後衹要再被外調,他就請假百日自動解職,再想辦法繼續回來分司東都。

- “歌酒优游聊卒岁,园林潇洒可终身”,“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

- 白居易名字来自于《礼记》“君子居易以俟命”;他的字则来自于《周易》“乐天知命故不忧”。也不負父母為他取的好名字了。


撐不下去了,先換換口味,以下皆略。。。



【第三現場】
[20、唐朝人一起喝過的酒]


[21、武則天的紅裙]


[22、唐朝人一起吃過的瓜]


[23、馬球對抗賽]


[24、快遞荔枝]


[25、霓裳羽衣]


[26、櫻桃的命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